标题 | 《将相和》信息化教学设计 |
范文 | 《将相和》信息化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将相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将相和》信息化教学设计1一、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根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三个小故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叙写,故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紧密联系。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才有了第三个故事。 人物的性格在语言、动作描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主要学习“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以提高阅读速度。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自学能力和快速阅读力,通过初读感知,能够理解故事的意思,结合课后习题能够理清课文的结构。通过文中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能够初步体会人物性格,但是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深刻地、多维度理解人物的个性和品质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的读音,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5个词语。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连词成句地快速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三个故事。 2.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改编自西汉司马迁的著作《史记》,通过人物传记的形式刻画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 2.齐读课题。“将”指的是谁?(廉颇)“相”呢?(蔺相如),一个是赵国的武将,一个是赵国的文将。“和”是什么意思?(预设:和好、团结)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写作特点,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理解课题,为课文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快速默读,概况故事 1.上节课,我们学会了运用“不回读”的方法来增加阅读速度,通过阅读“课前提示”,你是否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快速阅读方法?(预设:连词成句地读)。没错,我们先来看看课后第二题,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原来,“连词成句地读”就是一眼扫过去,要尽可能多地看到词语或者句子,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2.快速阅读,记录时间。 3.交流阅读方法。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通过交流阅读本课过程中运用的方法以及阅读效果、阅读感受,体会阅读方法的运用。 【设计意图】结合课后题,先让孩子热身,体会如何扩大视域。在阅读中运用方法,读后分享方法和感受。 4.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和氏璧强逼允诺划归抵御 侮辱擅长上卿削弱战袍 多音字“强、划、削”组词。 指导书写“臣、献、拒”。 (三)整体感知,概况故事内容 1.课文围绕“将相和”讲了几个小故事?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2.用简洁的语言,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大意。在概括故事内容时,要注意不说人物对话的提示语、形容词等,将对话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3.说一说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预设: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于是有了第三个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概括故事内容,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和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为体会人物形象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在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国家,一心想要统一六国,所以不断向其他国家进攻。本文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之时,不能集中更多的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来占赵国的便宜。可是在“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这两个故事里,秦国占到便宜了吗?(预设:没有,在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设计意图】回忆课文内容,对“廉颇”、“蔺相如”形成初步印象。 (二)细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蔺相如 1.默读课文,划出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从中体会人物形象。 2.交流讨论人物形象——蔺相如。 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深谋远虑、机智过人。 语言:“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语言:“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勇敢无畏。 语言:“您如果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有勇有谋,把选择权留给秦王。 语言:“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将生死置之度外。 语言:“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顾全大局。 动作: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勇敢无畏。 【设计意图】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3.除了语言和动作,文中还有很多表现人物说话语气、态度的语句,从中体会人物形象。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充分思考、谨慎行事。 “他怒发冲冠”——态度坚决。 在与手下的对话中,称“廉颇”为“廉将军”——谦卑有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细节,从多角度理解人物形象特点。 3.分角色扮演。同学一人扮演蔺相如、一人扮演秦王,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中蔺相如与秦王之间的对话、动作表演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演绎,深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三)体会人物形象——廉颇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廉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勇敢,保卫国家 “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让敌人不敢侵犯。这一句话也呼应了下文的“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廉颇是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果然名不虚传!” “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了台。”——不服气、冲动。曾立下赫赫战功的廉颇,对连续越级升职的蔺相如很不服气。从说话的口气“我廉颇”、“他蔺相如”中看出廉颇的居功自傲,与蔺相如口中的“廉将军”形成鲜明对比。 “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请罪。”——勇于改过,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廉颇从不服气到负荆请罪,做出巨大改变。 【设计意图】通过言语细节、与蔺相如的对比、前后行为的变化体会廉颇勇于改过、顾全大局的人物形象。 (四)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既掌握了快速阅读的方法,也学会通过理解人物的言行,对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理解了人物特点,我们也就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能将相和。 《将相和》信息化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过渡句,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将相和》,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武将和文官和好) 2、既然是“和好”,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了呢?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⑴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⑵指导朗读:读书要读得“声情并茂”,老师教大家一个方法:边读边揣摩廉颇当时的心理,想象他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这样自然而然就读得“声情并茂”了。想不想试试? ⑶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3、找到将相矛盾的焦点了吗?(师生讨论交流) 4、小结: 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没什么真本事。竟然爬到他头上去了,心里就不平衡,不服气。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新授 1、我们先来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话时表现的两个词语,做上记号。 ⑴生自由读文。 ⑵请两位同学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理直气壮大大方方) 2指名读“理直气壮”,理解词意,指导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3、引读: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4、蔺相如的理“直”在哪里?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5、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6、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 (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7、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8、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师指板书“大大方方”,生齐读) 9、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0、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11、导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2、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权机智勇敢) 13、小结: 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厉害不厉害? (擦去黑板上“厉害”后的“?”,改为“!”) 14、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⑴指名读后自由读。 ⑵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15、总结提升: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不辱使命。(板书:不辱使命) 16、同学们,如果你是赵王,面对这样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要不要给他升官? (师擦去黑板上“升”后的“?”,改为“!”) 三、复习检查 进一步指导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蔺相如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不辱使命。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预习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 《将相和》信息化教学设计3【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 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填空练习: “将”→(廉颇)→(大将军)→(元帅)“相”→(蔺相如)→(宰相)→(同心协力) 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 (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 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 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 1、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名句,围绕这句话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2、出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围绕这句话对廉颇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以上的讨论与练习旨在使这两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凝聚,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形象。通过练习,学生不仅看到了蔺相如和廉颇的个性品质,而且悟出他们的共性品质,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名言、成语的运用,亦能提高语文知识的积累,开拓学生思维,充分体现语文的开放性。 3、根据课文内容对对子:如: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 填空练习: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能改),更因为他们都有(精忠报国)的精神,所以他们能化干戈为玉帛,(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他们文武双全,真是赵国的(无价之宝)。 四、借助课剧形式,展现人物形象 通过上面三方面的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不必强求要达到什么效果,学生理解的深浅也可以不一。因为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