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9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读探究,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 3、学习梅花的坚贞不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情意。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梅花的图片。一起来欣赏。 梅花是中国的名花,历来都被文人墨客所青睐,你能吟诵一些描写梅花的诗句吗?(学生吟诵诗句)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梅花魂》,感受《梅花魂》之所在。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自学课文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四.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作者围绕梅花讲了一些什么事?通过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合作探究,品读课文。 1.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课文第2自然段中写到的这几句诗的意思的?说说从这些诗句你体会出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3.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4.你觉得梅花的品格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画出来。 5.外祖父为何珍爱梅花?这说明什么? 6.外祖父为什么要送梅花图、梅花手绢给“我”? 六.总结归纳。 1、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什么的象征? 2、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什么? 七.拓展延伸。 1.指导朗读重点段,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2.欣赏诗歌《乡愁》 八.板书 6.梅花魂 读诗落泪、 珍爱中国、 不能回国伤心流泪、 赠送墨梅图、 送梅花手绢 潸然泪下 (中国心) 教学设计方案 篇2一、教材简析: 1.整体课文分析 《赶海》是苏教版三年级的一篇课文,文章以倒叙的方式为我们回忆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趣”事。 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具体语言,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及难点:借助具体的语句体会赶海的乐趣,积累运用语气词,动词。 二、设计思路及理念: 《赶海》一文虽然文字轻松、语言活泼,但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融入到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去,就成了我们最值得研讨的地方。因此,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紧扣“趣”字,设计问题:这么多有趣的事,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另外,通过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图片展示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海星、海螺,拉近学生与大海的距离,让学生很快的融入到课文中。整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们去读趣、找趣、品趣、说趣、演趣、写趣,使课堂气氛和谐,充满了生命活力,教师鼓励下的学生敢说、敢评、敢演、敢问,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课堂灵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板书:追浪花) 1.课前播放<大海啊,故乡>.闭眼边欣赏边想象画面. 2.你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发挥想象) 3.美妙的歌声仿佛又把我们带到蔚蓝的海边.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跟着小作者一起去赶海.(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理念]情境导入。鼓励孩子插上了翅膀在优美的旋律中想象大海的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向往,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思维,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找“趣” 过渡:潮退了,告别了可爱的浪花,小作者又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1.打开课文,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总结,相机板书:抓海星 捉螃蟹 捏大虾) 2.默读你最感兴趣的事情,画出让你觉得有趣的字词,句子甚至是标点符号!然后再大声地读一读最喜欢的片段。 三、品读课文,体验“趣” (一)、抓海星 1.引导学生读好“摸呀摸呀”。 以读代讲:你为什么把“摸呀摸呀”读那么慢啊? 这样摸会把小海星吓跑的. 2.想看看可爱的小海星吗?(出示图片) 3.指导感情读出喜爱之情。 鼓励性的评价: 你笑着读这个”嘿”这句话,读得真棒 4.让我们学学他,边笑着读边加上你的动作,一起来感受下摸海星的乐趣!齐读 小结:这短短的一句话,我们从一个动作”摸呀摸呀”、一个语气词“嘿”、甚至一个不起眼的小感叹号都感受到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我们文中像这么有趣的画面还有很多呢,你还觉得哪件事特别有趣呢? (二)、捉螃蟹 1.指名读觉得有趣的句子. 质疑:那个低着头的小伙伴在寻找什么? ---捉螃蟹 2.同学们,螃蟹好捉吗? 从文中哪儿看出来这家伙一点儿都不好对付? ---东逃西窜 3.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表演东逃西窜. 4.为什么要东逃西窜呢? ----不愿意乖乖地被人捉住。 顺势理解“不甘束手就擒”的意思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材简析] 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美丽,活泼,呼唤着我们去找春天。课文的语言优美、生动,充满儿童情趣。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观察春天、热爱春天。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打牢基础 1.提示难点。本课难读的有“触”、“嫩”二字,提示学生“触”是翘舌音,“嫩”的韵母是“en”不是“un”。 2.巧记生字。采用以下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识记生字:教师或学生做动作演示,识记“遮”、“掩”、“躲”、“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记住“羞”、“嫩”:运用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的方法识记“躲”、“触”、“鹊”。 3.写字指导。9个要求会写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的,除“野、解”二字外,其余的又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把它们集中在一起,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再指导临写。教师提示学生写“躲”字时,第七笔撇不出头。 (二)初读课文 读通读准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三)再读课文 感知发现 1.自由读或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提问:从“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个句子中能体会到什么? 3.哪些内容反映了春天的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小草、野花、嫩芽、小溪的句子,让学生分别读。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或观察课文插图说一说初春的特点。 (四)结合生活,模仿句式出示句子: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那是春天的?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观察,模仿句式说一说。 (五)品读课文,拓展练习 1.作者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2.找出后,让学生多读几遍,说说写得好在哪里。 3.以“她在”的形式,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春天。 (六)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1.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读后的体会。 2.引导学生看着画面背诵。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 (指名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书课题:黄河象) (二)学习第一段 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骨架样子) 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师板书。)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 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 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5、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6、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5、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 (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6、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文中所说的黄河象是什么样的。 二、复述课文。 1、提示:(1)按课文的叙述顺序。 (2)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黄河象喝水失足变成化石发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复述内容。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5、自由感情朗读。 三、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四、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板书设计: 黄 河 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脚踩石头 ↓ 陷进 ↓ 化石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设想】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正当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本文教学定位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以陶治学生心灵,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观的教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你没读过《山中访友》这篇课文,请展开你想像的翅膀,猜一猜李汉荣先生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学生可能回答: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德高望重,曾经与自己同呼吸共患难的山中隐士;我想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功成身退,隐居山林的朋友,他们约好了对酒吟诗;作者访问的朋友是一位丹青妙手,他经常在山中实地写生。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可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怎样的朋友?让我们闭上眼睛,去听听作者给我们讲述他山中访友的经历。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山中访友》,学生听读并思考: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1、谁能说说李汉荣先生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呢? 明确:作者拜访了古桥、树林、山泉、小溪、蚂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老柏树等。 2、可是李汉荣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交流探讨 1、李汉荣先生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他走进山中,去会晤他山中的众朋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 ,是因为 的句式说一句话。 2、既然是山中访友,那么李汉荣先生跟自己的好朋友交流了吗?他们又是怎样交流的? 明确:李汉荣先生在文章中,已经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景物的美在他眼里已经成了一个个玄奥而善良的思想,他对大自然的喜爱程度已经远远不是只用眼睛去观赏他们的外表,而是用心在冥想,用心在与大自然的朋友们交谈。然后美读课文。 3、在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中,你有哪些美妙的想象? (学生自由谈) 四、课堂小结 教师结束语:当你怀着一个好心情看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妙不可言,大自然原来如此神奇,令人陶醉,不禁想做大自然的一员,去亲身感受大自然脉搏的跳动,用大自然的语言去跟游人进行一次心灵的交谈。李汉荣先生把自然景物当作自己的朋友,感觉那么美好,那么亲切。孔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我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有朋自大自然中来,不亦乐乎?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下课。 五、布置作业 把在体会课文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时的美妙想象写下来,课下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6一、导入──认识梁启超 1、我所知道的梁启超: 请学生谈谈对梁启超的了解。 2、梁启超及其子女: 演示幻灯片:梁启超青年、中年时期的活动及其照片,梁启超子女的照片。 3、师:下面让我们一起品读梁实秋的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梁启超,去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新课──走进梁启超 1、听课文录音: 伴随深情地课文朗读,同学们仿佛回到了清华大学的礼堂,大师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好,听完录音,请大家谈谈感受。 2、学生谈初步感受。 3、评点文章,深入感知。 ⑴ 出示评点法的要求:评点人物、写法。 ⑵ 自主评点,汇报结果。 品人: 活动: 请同学补充:一个 的梁任公 让学生从学识和人品两方面概括,并尝试用对联形式概括。幻灯片出示胡适致梁启超的挽联。 品文: 为什么梁任公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他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热格魅力,还要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出示:语言简练传神;抒情叙事相结合。 4、总结 三、拓展──缅怀梁启超 幻灯片出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片断。同学们齐读,感受青年梁启超的豪情,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 篇7知识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能正确认读。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 3、多读多想,基本读懂课文的内容,体会我们热爱祖国,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思想感情。 人文教育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表达诗人对祖国日新月异的歌唱,对祖国未来的美好祝愿。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多读,讲读结合,学生在读中体会。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充满童趣的诗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和太阳比赛早起》。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 二、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诗歌。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问题?从哪些地方读懂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教师示范朗诵,说说:你听出了什么?让学生体味诗歌的情感。 4、学生像老师那样动情地朗诵。 自由练读同桌互相练读给全班同学听。 二、指导学生背诵。 1、背诵喜欢的小结。 2、整篇背诵。 三、指导学生做作业 。 教后小结: 阅读课文,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课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同学间的交流,让学生的疑点在大家思想观点的碰撞中化解开来。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内化,学生的阅读能力肯定会快速提高。 教学设计方案 篇8教学目标: 1、会识“字”“代”等7个生字。 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正确地朗读词语,积累词语,背诵小诗《小鸟》。 3、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并乐于与别人交流。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课件出示“王国画面”) 小朋友,汉字王国里有许多秘密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发现。今天我们就到汉字王国中走一趟,瞧瞧谁的收获最多。 二、我发现 (一)我会认1 1、请生自由读书上的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解决。(四人小组自由读生字) 2、指名认读卡片上的字。 3、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发现?(指名) 4、小结,像这样的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5、拓展,你用“减减”这种方法记住的字还有哪些…… (二)我会认2 1、出示课件,指名读。 2、你又发现什么?像这样的字我们会怎么说? 课件出示: 秋 灯 禾 火 火 丁 3、出示,秒——妙 指名读 4、改变顺序 秋——秒 灯——炒 像这样排你有什么新发现?(偏旁相同)可用什么办法记? (三)拓展,加一加 汉字中有许多联系,在这些联系中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发现汉字的秘密,这样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很多的记字方法,会认识更多的汉字。 三、展示台 1、老师知识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早就用上我们今天的识字方法,认识了很多字买东西时,还收集了不少商标呢?你用什么办法认识了哪些商标啊? 2、四人小组互相展示识字,不认识的可以相互询问。 3、生上台展示自己认识的商标,教师鼓励学生用识字方法记字。 4、将自己的商标贴在本组的识字报中。 5、各组互相交换“商标服”认读(交流识字) 汉字每时每刻都围着你,只要你能做生活的有心人,你就只探取汉字秘密最多的人! 四、“识字王国”奖励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小朋友,真能干,上节课用上自己的发现又认识了很多字,这节课我们要做个识字的游戏,看谁能认得多又读得好。 二、“日月积累” 1、出示课件(一棵苹果树,写着词语) 我们来开展一个游戏,看看哪个小组中的成员能在最短的时候内将苹果上的词读正确。 2、四人小组自由练——四人小组开火车读——指名 3、各小组间相互检查读,“我考××同学”,各小组指一名,以会读了为标准。 4、选择一个词说句子。 5、像“红红绿绿”“高高兴兴”这样AABB式的词你还知道哪些。 三、读读背背 1、课件出示:一棵小树慢慢长高,一只小鸟在树上跳来跳去?你看到了什么? 2、有人将你们看到的写成了一首小诗,你们读读看,他写了什么?生自由读。 3、到指名分节读。同桌读。 4、你读懂了什么?随机交流,为什么要小鸟轻轻地跳? “小树还太小,太小”“它还在睡觉” 并随机指导朗读 5、带着理解有感情读小诗,并背诵。 6、配乐诵诗。 教学设计方案 篇9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简介莫泊桑。 2、谈话导入: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也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那么,莫泊桑是怎样拜师学习写作的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分段,感知大意。 第一段(1)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第二段(2~9)莫泊桑拜师的经过。 第三段(10)莫泊桑拜师的结果。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莫泊从小就热爱写作?(酷爱、孜孜不倦) 3、莫泊桑面对自己的作品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他的心情怎样?(焦急万分) 4、简介福楼拜。 5、用自己的话说说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6、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2。 2、朗读课文。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