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8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课前准备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有关母鸡的趣事(农村的学生可通过实地观察了解,城市的学生可通过阅读、上网、请教他人、利用音像资料等方法进行7解)。 教学过程 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收集整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自读自悟 1、师生共同制定读阅读目标。 a、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b.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c、理清文章条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d.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不同之处:《猫》一文中流露的自始至终是喜爱的情感,而本文体现的是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 2、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a.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如:“我一向讨厌母鸡。”“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b、作者分别通过哪些事例具体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如:随处乱叫 欺软怕硬 发狂炫耀 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c、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d.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全班交流。 3、同桌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辨褒贬,积累语言 1、思考讨论: 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所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 2、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虚心求教的科学态度。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多音字“调、觉、难、别、结”的读音,理解有关词语。 3、能找出“发现、孤独、确实”的进义词。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用正确的方法读懂日记;懂得获得知识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 从课文内容理解什么是获得知识的科学态度。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多音字,理解有关词语。 3、能找出“发现、孤独、确实”的近义词。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解题,导入 新课 (1)春天到了,大地复苏,百花争艳。小蝌蚪也耐不住性子也出来了游玩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小朋友去踏青,找春天,却发现了一只不合群的小蝌蚪。 (2)读课题:理解“不和群”是什么意思? (2)导入 :这只小蝌蚪为什么“不和群”?学了课文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2、默读课文,初知大意,讨论: (1)这只小蝌蚪为什么不合群? (2)它不合群的原因是什么? 3、学生自学后检查 (1)让学生说说这些字该怎么记?字型分析:孤、扭(笔顺)略。 (2)指名接读课文,正音。(成群接队、闹别扭、调皮、觉得、难道、请教、略微) (3)作业 本第一题。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发现( ) 孤独( ) 确实( ) (4)解释词语并造句:别扭、悠闲 4、讲读第1段 (1)这一段交代了哪些情况?(人、地、时、事) (2)我看见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3)看图,说说这只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游的?(理解“孤零零”)其他蝌蚪是怎样游的?(理解“成群结队”) (4)“闹别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像闹别扭似的? (5)齐读 作业 :抄写生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虚心求教的科学态度。 2.读懂这只小蝌蚪为什么不和群的原因。并能为青蛙妈妈写一则寻儿启示.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讲读第2段 讨论: (1)为了让它回到大伙儿中间,我们想了个什么办法?(看插图联系课文说一说。) (2)用“----”划出写我把这只小蝌蚪拨进蝌蚪群的句子,想一想我拨了几次。 (3)我们两次拨蝌蚪,结果怎样?用“﹏﹏”划出有关句子。 (4)两次拨蝌蚪,结果是否一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第一次:“从队伍中钻出来”、“单独”;第2句:“仍旧”“从队伍中钻出来”,“自个儿”) 三、齐读第3段。 ①比较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 难道它们不是一家人? 它们一定不是一家人! ②“不是一家人”指什么?(不同类)课文用第1句而不用第2句说明什么?(能有根据地大胆地设想,但不轻易下结论。) 四、学习第4段 (1)他们的假设对吗?从哪能个词可以看出?(确实)为什么说它们不是“一家人”? (2)我和永明是怎样获得可靠的结论的?(请教老师) (3)创设情景:永明和我怎么问老师? (4)讨论:青蛙的蝌蚪和癞蛤蟆的蝌蚪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读后表达:可以画图、可以填表,可以用语言表述。 五、第5学习段 “这样”指什么?我和永明终于弄清了这只小蝌蚪为什么不合群的原因,心情一定会怎样?以这种心情读这段课文。 六、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跟时间有什么关系?(春天是蝌蚪活动的季节) (2)我和永明能弄清不合群的小蝌蚪独游的原因靠的是什么? 七、综合提高: 这只不合群的小蝌蚪就这样离家在外面,请你为青蛙妈妈写一则寻儿启示;(讨论在启示中要写清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材说明: 苏教版实验本教材第九册五年级(上)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极富人文气息的文章,通过对艄公在黄河上驾驭羊皮筏子的描写来反映出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也通过乘客在乘坐羊皮筏子时的谈笑风生,这些来说明他们就是黄河的主人。 教学目标: 1、通过读感悟到黄河的险恶,感受到在黄河上驾驭羊皮筏子的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2、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让学生感悟到课文内在的一种人文精神。 教学过程: 一、感悟黄河的汹涌激荡 课文一开始,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那汹涌咆哮的黄河边。我们的心也随着汹涌的黄河澎湃起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黄河的汹涌,打开课文,看一看101页上的插图,把课文中描写黄河的句子、词语找出来,读一读,请读出你对它的感受。 学生开始读课文,找词语。 指名读课文。(愿意把你找到的句子或者是词语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吗?) 如果是适当的词语就让他把这些词语写到黑板上。 如果是课文中的段落,你就可以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大量的读。一定要让学生觉得黄河是一条波涛汹涌的河流,是一条令人感到胆战心惊的河流。 A:我听到了你告诉我,黄河是可怕的,你千万别去; B:黄河的风浪是滔天的,太可怕了; 最后,我们来听一段音乐,一起感受一下黄河的汹涌。 过渡:就是在这如此汹涌的黄河上,却仍然有一群人出没在黄河上,他们就是驾驶和乘坐羊皮筏子的艄公和乘客。 二、学习羊皮筏子上的艄公和乘客 第一次见到它时,“我”知道那是羊皮筏子吗?当时作者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呢?能找出文中的段落来读一读吗?自己感觉一下。 指名读,并说说你认为“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应该怎样朗读这一自然段。 是呀,我非常担心那小小的东西会被黄河的浪头吞没,当他突然发现那上面竟然还有人时,作者的感情又会变成什么样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这种心情的呢?请一个同学把课文第三自然段来读一读。 你觉得作者此时的心情用什么词来形容。(提心吊胆、胆战心惊、胆惊受怕……) 再看一看皮筏上的人在“我”眼中是怎样乘坐羊皮筏子的。找到文中的句子,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讲解该句 在我眼中,这六个人是非常的危险,我非常的担心他们。请你再读这个自然段,你是否能发现什么问题? 投影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文字。 开始质疑: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疑问吗? 请你说说你的疑问,引导学生发问 如此危险的黄河上,乘客为什么还在谈笑风生?(核心问题) 怎样解决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呢?其实有很多解决的方法,比如: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独立思考、跟同学讨论等。下面我们同学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如此危险的黄河上,乘客为什么还在谈笑风生?”这个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读书。老师走下讲台和学生共同交流、讨论。 完毕后,请同学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结果。 有A:乘客们相信艄公; B:乘客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坐羊皮筏子。 C:乘客们非常勇敢; D:乘客们相信艄公的驾驶技术,他们不担心; …… 你从哪儿得到这个答案的呢?想的,书上说的。 赞扬:你真会看书,你比较会思考…… 是呀,正因为艄公的勇敢、智慧使乘客们非常相信艄公,也正因为如此,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投影出示该句)板书: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让学生畅所欲言】 请你在文中读一读表现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句子,读出你对老艄公的敬仰和赞颂。 指名读,交流读 三、总结全文,领悟艄公的精神 千读万说,汇成一句话那就是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孕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生命,而且塑造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聪明智慧勇敢的精神。黄河上的老艄公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愿老艄公的智慧和精神能永远流传下去,像黄河水一样奔腾不息! 四、作业 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要说的或者要提问的吗? 请学生说一说 说说我的一个疑问:黄河的主人是驾驶羊皮筏子的艄公,他是凭着勇敢,那黄河上乘坐羊皮筏子的乘客也是非常勇敢的,没有勇气他们是不敢乘坐羊皮筏子的,那他们能不能成为黄河的主人呢? 五、板书 黄河的主人 艄公 勇敢 智慧 镇静 机敏 乘客谈笑风生 教学点评: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黄河惊涛骇浪的描述,感受艄公在黄河上的勇敢,以读来感悟、用问来质疑也去感受羊皮筏子上的乘客也是黄河的主人。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初步掌握了作者的意图——艄公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4【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性质的探究活动和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学习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索及应用。 【学习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证明及其应用。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人字型屋顶的图片(55页),提问:屋顶被设计成了哪种几何图形? 2.小学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等腰三角形,这节课我们来具体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操作探究 1.动手操作 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征? 学生课前动手操作,剪出图形,课上从剪出的图形观察△ABC的特点,可以发现AB=AC。 学生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作腰,另一边叫作底边,两腰的夹角叫作顶角,底边和腰的夹角叫作底角。 找出手中图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ABC中,若AB=AC,则△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是腰、BC是底边、∠A是顶角,∠B和∠C是底角。) 2.探究问题 (1)刚才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顾剪纸过程,动手把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容易回答出⊿ABC是轴对称图形,折痕AD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2)把剪出的△ABC沿折痕AD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入下表: 重合的线段重合的角 (3)从上表中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吗?说一说你的猜想。 学生经过观察,独立完成上表,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从表中总 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引导学生归纳: 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2 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性质3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顶角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直线。 三、合作交流 1.性质的证明思路 通过上面折叠的过程的启发,你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吗? 学生: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 小组交流,展示证明思路。 (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用数学符号如何 表达条件和结论?如何证明?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猜想的结论画出相应的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师生共同分析证明思路,强调以下两点: ①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两角相等,为证∠B=∠C,需证明以∠B、∠C为元素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添加辅助线构造符合证明要求的两个三角形。 ②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作顶角∠BAC的平分线,或作底边BC上的中线,或作底边BC上的高等,让学生选择一种辅助线并完成证明过程。 (2)回顾性质1的证明方法,你能用这种方法证明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吗? 让学生模仿证明性质2,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 问题:如图,已知△ABC中,AB=AC。 (1) 求证:∠B=∠C; (2) (3) AD平分∠A,AD⊥BC。 (4)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若证∠B=∠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可以知道,只需要证明这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即可,于是可以作辅助线构造两个三角形,做BC边上的中线AD,证明△ABD和△ACD全等即可,根据条件利用“边边边”可以证明。 2.证明过程 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展示后书写证明过程 证明:方法一 作底边BC的中线AD 在△ABD和△ACD中 所以△ABD≌△ACD(SSS),所以∠B=∠C,∠BAD=∠CAD,∠ADB=∠ADC=90°。 3.几何符号语言表述 如图,在△ABC中 性质1:∵AB=AC,∴ = 。 性质2: 1∵AB=AC,∠BAD=∠CAD ∴BD = , ⊥ 。 2∵AB=AC,BD=CD ∴∠BAD= , ⊥ 。 3∵AB=AC,AD⊥BC ∴∠BAD= , BD= 。 4.典例分析 如图,△ABC中,AC=BC,CD是∠ACB的平分线,AD=4cm,∠B=30°,求AB的长及∠BCD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每个小组说说自己的收获 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五、达标检测 1.等腰三角形顶角为1500,那么它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 。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500,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 。 3.在等腰△ABC中,若AB=3,AC=7,则△ABC的周长为 。 4.如图,在△ABC中,AB=AC,∠1=∠2,BD=BE,且∠A=1000,则∠DEC= 。 教学设计方案 篇5【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两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的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课前准备】 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或文成公主进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导语:(播放文成公主进藏图──布达拉宫壁画中的图)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 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2、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⑴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⑵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四、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 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五、拓展读另一传说《文成公主进藏》 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前去长安求婚。当时前往长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认为西藏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藏王的使者难住,以便谢绝这门婚事。 第一个难题是将500匹小马放在中间,500匹母马拴在四周。让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饱食的母马叫将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于是5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地解答了这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想尽办法都未能穿成。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得胜。 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的.道理。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3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这7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藏王使者从一位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飞蝶在头上飞。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3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藏王使者见了公主说:“你去西藏的时候,别的东西都不必带,只要带些五谷种子、锄犁和工匠就行,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西藏种植更多更好的庄稼。” 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子、1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她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气,把空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一后人称之为日月山。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说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泪哩!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六、作业 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设计方案 篇6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的角色要转位,教师的观念要转变。教师应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做学生的学习伙伴,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把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从课程内容来说,要体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融洽,利用课程资源,招展语文课的内涵。 设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设计教学。 教学目标: 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原、贝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运用课文中章节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4、让学生用最美丽的彩笔构画出自己可爱的家乡。 教学时间:二教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学习课文的几个段落,并随文识字。 教学环节: 一、新课引入: (一)出示课题画家乡,读题。 (二)你的家乡在哪儿呢?喜欢吗? (三)你想把自己的家乡画给大家看看吗? 二、展示家乡图,说说自己的家乡。 (一)把画好的家乡图展示给同学看。 (二)用几句话来说说自己的家乡。 1、自主说。 2、同桌互说。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我们都有一个美丽可爱的家乡,让我们来看看几位新朋友的家乡,他们的家乡是怎样的呢? 2、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3、听后说说谁与我们是同乡? 三、在比较中学习课文段落,自主体验感悟课文内涵(以山山、平平的家乡教学为例)。 (一)分组,以相同的生活区域为标准。 (二)欣赏景色美。(先欣赏同乡的美景) 1、看课件(以山山的家乡为例) 2、请学生讨论说这画是什么地方?是谁的家乡?哪些景物最喜欢?画中的 小朋友在干什么? (三)配音乐,朗读第3自然段,感受语言美 (四)说话训练:请生活在同地区的学生说说自己与山山的家乡有哪些相同、不同之处。 (五)欣赏语句,运用语句。 1、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会用那么那么句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喜爱。 3、随文教学有关生字。 四、在学习第3自然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自己认为比较熟悉的家乡。 1、选一个自己认为比较熟悉的家乡图片,自学。 2、完成口头练习。 ____________的家乡在__________。他画的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那个孩子___________。 3、指导感情朗读。 4、会欣赏美的语言并背诵。 五、感情朗读有关章节。 六、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 2、了解、搜索自己不太熟悉的生活区的有关情况。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对于不熟悉的生活区域,通过询问、查资料等手段合作、探究学习有关段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检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用那么那么说说已学的句子 二、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 1、介绍自己搜集的是谁的家乡资料。 2、汇报是通过什么方法搜集到资料的。(上网、查书) 3、说说自己资料中介绍的与课文内容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三、根据学生的交流合作,学习有关段落。 (一)分组,以搜集相同区域资料为标准。 (二)以涛涛的家乡教学为例。 1、作为海边长大的孩子,涛涛最引以自豪的是什么? 2、涛涛又是怎样来介绍自己的家乡呢? 3、教学生字虾贝的音、形、义。 4、配乐,感情朗读。 5、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记住。 6、看课件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说涛涛的家乡。 7、根据自己手中的资料,你会怎样说说自己的家乡。(学着课文中的介绍,要求用上那么那么来赞美自己的家乡。) 四、现场作画,介绍家乡 1.你的家乡在哪里?也一定很美吧,请你拿起手中的笔,画出自己最美的家乡。 2.配乐现场作画,教师全场巡视。(可参照事先准备的家乡图片。) 3.完成得快的同学进行展示,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乡。 4.写好后请你当导游,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评一评,改一改。 5.结束语: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家乡的神奇与美丽,我们为自己有这么美丽的家乡而感到自豪。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同学们将会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五、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朋友。 【板书设计】 24 画家乡 涛涛 海边 蓝 山山 山里 高 家乡美 平平 平原 宽 青青 草原 大 爱家乡 京京 城市 美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学目标 1.学习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 2.体会“男子汉”,逐渐成熟,自主自1立、刚强的性格特征。 3.学习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细致地观察和细腻地描写和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讲解这篇课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从而抓住关键语句具体地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深入研究文章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进而了解文章的主旨,有关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一提“男子汉”,我们的头脑中就会马上联想到。顶天立地、敢说敢为、正直无私、胸怀宽广等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忆写的《我们家的男子汉》,看一看和我们印象中的男子汉有何不同。(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 王安忆,当代著名女作家。其小说《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文中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 4.文中的“男子汉”具有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5.文中“他向往着去少林寺当和尚。可是我告诉他,’当和尚不能吃荤。他说:“‘用肉汤拌饭可以吗?“不可以。“那么棒冰可以吃吗?’他小心地问,是问‘棒冰’,而不是冰淇淋,甚至不是雪糕。”加点词“小心”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神态? 6.找出自学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嗫嚅倔强有力胆怯沮丧轮廓风靡恍惚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2.刻画人物性格特征采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要求:能找出各种描写对应的句子。 3.文中“男子汉”具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明确:(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的性格特征。) 4.“小心”一词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神态? 明确:(“小心”刻画了“男子汉”既想到少林寺去当和尚又舍不得不吃冷饮的心态。为了去少林寺,他已经决定忍痛割爱不吃冰淇淋、雪糕了,但连棒冰都不准吃,他就不能忍受了。“小心”就表现了“他”在提问时的这种希望得到肯定答复的心态和神情。) 5.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6.重点研讨“他对父亲的崇拜”这部分。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本部分明写了哪两方面的事? (爹有一次,他很不乖,我教训他,他火了,说:“我叫爸爸打你。”我也火了,说:“你爸爸,你爸爸在哪儿?”他忽然低下了脑袋,嗫嚅着说:“在安徽。”加点词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神态?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 (①爸妈拌嘴时总是站在妈妈一边攻击爸爸;又总觉得爸爸是无所不能。 ②表现了“他”内心的沮丧、空虚和想说又吞吞吐吐不敢说的神态。)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我们家的男子汉 教学设计方案 篇8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居室装饰资料,认识居室装饰的特色 2、通过分析和评述,认识和感受不同表现形式和人文特色的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八年级下美术第二单元活动一教案。 3、结合实际,通过分析和评述提高审美实践能力。 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 能够认识和体会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学习难点: 能够提高审美实践能力。教学方法讲解、欣赏、讨论 教学用具教具准备:课本。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引导阶段 1、介绍居室装饰的基本特点,展示多种居室装饰设计作品。应尽可能选择居室类型(如书房或学生房)相同,但表现方法不同的居室设计作品。以便进行类比和分析。2、重点介绍居室装饰设计的特点空间对装饰设计的影响。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居室装饰的基本特点的同时,进行有目的的欣赏和分析活动。 3、重点介绍居室装饰设计的人文特色对装饰设计的影响。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居室装饰的基本特点的同时,能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进行有目的的分析和评述活动。 (二)发展阶段 1、结合欣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根据居室的特定空间选择合适的装饰风格。教师可有意的提供几种不同的居室空间,或由同学们画出自己的居室空间草图供同学们分析、比较并提出各自的建议。 2、结合欣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根据居室的人文特点选择合适的装饰风格。教师可有意的提供不同身份人物的居室图片,或由同学们给出自己的居室图片供同学们分析、比较并提出各自的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