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
范文 |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1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思念亲人及热爱生活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节中的古文。 四、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小黑板;字词卡片 五、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即兴简笔画(月亮):你想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跟月亮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师述:但愿人长久,是苏轼的千古名词《水调歌头》中的一句。 3、出示词句 指名读 赛读 齐读 4、过渡: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水调歌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是在怎样一中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词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轻读全文,教师巡视 2、 出示生词 自由练读 指名读 苏轼 朝廷 苏辙 婵娟 皓月当空 宽慰 玩耍 吟诵 躺下 埋怨 眼睁睁 时隐时现 观赏 品尝 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屈指算来 3、过渡:生字词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你们的朗读情况了,再给你们一分钟。谁愿意来表现一下?勇敢点! 4、开火车分节读课文,随机正音。读错再读 三、初读1、2、3 1、 指名读:邀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1、2、3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呆会把你的发现告诉我。 2、 交流:读明白了什么?简介苏辙。 3、 哪个次写出了苏轼特殊的心情?(心绪不宁) 4、 你有没有心绪不宁的时候?指名说 师小结 四、初读4、5 1、 指名读,思考:与诗有什么关系?(写出了诗句的意境) 五、齐读6 六、过渡:中秋节的夜晚,当人们都在吃月饼,家人团圆的时候,苏轼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一找,划一划 交流: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小结:在呆会的课上我们继续具体看课文,下面我们抄写生词。 七、作业 1、抄词 (1、读生词 (2、强调字形 (3、描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中秋之夜,万家团圆,苏轼抬头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写下了千古名词,谁来朗读一下?指名读 齐读 2、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自由发问 3、提得真好,真会动脑筋!下面就 让我们带着问题,穿越时空,走近苏轼的身边! 二、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小结:中秋佳节,那是团圆的日子,人们都举家品尝着月饼瓜果,观赏着明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而我们苏轼的心情却是?用一个词来概括。(心绪不宁) (1)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2)他们兄弟感情怎样?你能找出一个词来形容吗?(非同一般) (3)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指导朗读 (1)感情如此深厚的一对兄弟分别已经整整七年了,能不让人思念嘛?何况还是人们赏月团圆的中秋节呢!你能读出这种思念吗?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老师体会到了其中的感情,可离非同一般还差点,谁再来试试? 指名读 同学点评 三、学习第4-6自然段 1、月亮慢慢西沉了,月亮的银光透过窗子洒到苏轼的床前,思念在心中叫他久久没能入眠!仰望天空,他不禁?(埋怨)他是怎样埋怨的?谁来当个小苏轼?全班一起埋怨! 2、一般人赞美月亮,而苏轼去埋怨月亮,这是为什么啊? 3、然而,他又转念一想, (1)(出示小黑板) 自由读 指读 (2)范读 齐读:有人已经走进了苏轼的心中,有些还在门外徘徊,谁想走进去? 震撼了老师,老师还想听听你们优美的声音! 4、想到这,他的 心情又发生了变化?(宽慰)于是,苏轼低声吟诵起来! 齐读 四、释疑 1、 到现在为止,这首诗的意思你懂了吗? 指名说 2、 刚才提问的同学,你们的疑问解开了吗? 五、知识拓展 1、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作业 1、写出反义词 悲() 离() 阴() 圆() 美() 亮() 远() 留() 2、比一比,再组词 耍() 赏() 陪() 偏() 要() 尝() 倍() 遍() 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2【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 、揭题导入 1、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到中秋,一轮明月勾起多少游子的思念之情啊!古代文人关于明月思乡,写过许多诗篇,你会吟诵那句诗?(学生吟诵)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词作,以及它的写作过程。(板书:但愿人长久) 3、欣赏歌曲《水调歌头》,学生拿出课前下发的《水调歌头》,交流关于苏轼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做官 思念 屈指算来 眼睁睁 躺在床上 悲欢 隐没 虽然 阴晴圆缺 形影不离 心绪不宁 2、读书过程中,教师针对难写的“缺”进行书写指导,侧重学生识记宇词能力的提高。 3、学生默读课文,组织讨论每自然段主要内容。 (1) 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一年—度的中秋节到了,今晚对苏轼来说有什么不一样呢? (2) 指名读第2自然段,并在讨论中了解这段内容。(板书:皓月当空 举家欢庆 思念弟弟) (3)中秋之夜,苏轼为何会如此思念弟弟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本节的主要内容。(板书:手足情深 别离多年) (4)真是手足情深,苏轼后来是怎样度过这个夜晚的呢?指名读后面几小节,并通过讨论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板书:埋怨明月 真情宽慰 吟诵诗句) (5)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并根据板书,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感悟“思念” 1、《水调歌头》是作者思念弟弟的真情外溢。读读课文2、3自然段,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苏轼心绪不宁,他在想些什么呢? 2、组织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1)皓月当空,月圆人不圆。 你见过这样的夜空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理解“皓月当空”。 (2)家家户户热闹非凡,触景生情。 ‘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过中秋节的情景。并引入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手足情探,分别已久。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千年以前,同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他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思念起自己的弟弟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苏轼的情感变化,谁再来说一说苏轼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二、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一)感悟“埋怨” (1)面对明月,苏轼思念弟弟的情感日益强烈。月亮渐渐西沉,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抬头看着这明月,作者又滋生出另一种情绪?读课文第4自然段,如果是你,也会有这样的情绪吗? (2)组织交流 随机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文章内涵。 理解“眼睁睁”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看着这轮皎洁的圊月,自己却没有办法和弟弟相聚,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观察文中插图,在这样的月夜,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明白省略号的意思,想想他还会说些什么? 如:想当初,我和弟弟形影不离,手足情深,可如今,却天各一方,无法相聚。 虽然面对同一轮圆月,可我们却天各一方,彼此分离。7年了,我多么想在这团聚的时刻和我的弟弟举杯同饮呀! (3)指导朗读 (二)感悟“宽慰” (1)作者后来却改变了想法,读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作者的想法,说说你对苏轼的想法是怎么理解的? (2)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找找文中的几组反义词,体会“十全十美”的意思。 悲与欢,离与合,隐与现,圆与缺,人生就像月亮一样,每个月都有圆的时候,也有缺的时候,有出现的时候,也有看不见的时候。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欢乐和团聚的时候,有时也会有悲伤和别离的时候。 老师扮苏轼,说苏轼转念又想到的内容,请学生接下去和苏轼对话。(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深入体会十全十美的意境) (3)自由读读苏轼写下的词句,再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还有不懂的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指明月,诗人希望什么能长留心间?读读第4段,联系今晚苏轼的所思所想,你知道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了吗? (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尝试配乐朗读) 三、总结延伸 (1)齐读全文,说说自己的收获。 (2)这首词中,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知道是哪两句吗? (3)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月圆之际,还有许多人因为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时。 (4)你还知道哪些同样表达这种情怀的诗句呢?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3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 2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教学反思: 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初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昨晚,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和抄录《水调歌头》。而我自己,就在浴室中大声反复的将《水调歌头》吟诵。这首词中,我似乎窥到了侠骨柔情的文豪内心中最柔软的一块,似乎感受到苏轼超然中却洋溢着的婉约柔情。 今晨,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我诵读《水调歌头》全篇。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辨析形近字“赏、尝”,“稳、隐”,“官、管”,掌握多音字“埋”。结合课文、生活实际等说出“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屈指算来、形影不离”等词语的意思。 2、诗文结合,抓住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采用联系写作背景、图文结合、角色转换、省略号处想象说话等阅读策略反复品读语言文字,体会诗人思念兄弟的情怀以及豁达乐观的心态,理解词的内容,能说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读出诗人的情感变化,并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比较第二、三自然段的表达方式,初步感受反衬及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前置性作业: 1、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课文。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音乐渲染,激情导入 1、背景音乐播放《明月几时有》,屏显:花好月圆、皓月当空、明月高悬、欢聚一堂、团团圆圆、合家欢乐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一看这些词你就能想到哪个节日?(中秋节) 2、中秋是月圆的日子,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多美呀!让我们试着读好每一个词,行吗?(练读)谁读得美,谁先来? 3、读得多美呀!一个词儿就是一幅画,一篇文章就是一段情。这就是我们汉语言的魅力。 过渡:千年以前,就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 揭词、读词。 课件在原来的图+音乐上打出:词 (1)自己轻声读读、谁愿意读?谁还想读? (2)苏轼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词的?(介绍苏轼)在课文中他的心情前后经过了几次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但愿人长久》,在课文中区寻找答案,从而了解诗人。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速度可以稍慢一些。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试读生词,纠正读音:奔、蝉、辙、延。 3、指名领读齐读生字词。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5、围绕这件事情,课文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尝试给课文分段。 6、组织交流。 7、再读课文,找出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 三、合作探究,感悟“思念” 1、我们先来看看1-3小节,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 2、为什么苏轼会这么思念弟弟?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一起一起”“整天”“形影不离”“又有七个年头”等词的理解体会。(实物投影圈画关键词) △原因之一:手足情深,聚少离多。 ①“手足情深”:“手足”原来指手和脚,这里指兄弟。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一起一起“形影不离”板书。相机理解“形影不离”。)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指名读。 ②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还能体会到什么呢?(兄弟间的感情十分深厚)“整天” ③引读:可是,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就会。 因为古人不像我们今天的人有手机、视频,可以用qq聊天等。 “各奔东西”意思?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圈出“又”(“又有”,表现聚少离多板书)如此情深的弟弟又分别七年之久,怎能不令人思念! 读读这句话,让老师感受到苏轼和苏辙的感情很好。生练读,指名读,齐读。“整天”“!”突出。 △原因之二:中秋之夜,孤身一人 师简介:苏轼的父母、妻子在他做此诗前相继去世,他只剩下苏辙一个亲人。 过渡:在这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你能想象一下在这月圆之夜人们是如何共度佳节的吗?第2节,指名读。真是一个温馨的画面。 但此时的苏轼却独自“独在异乡为异客”,在异地,在哪里?指名读第1小节。 想一想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身份) △原因之三:触景伤情 在这团圆之夜,他却孤身一人(板书),看到别人(圈画)“欢欢喜喜品尝瓜果”“观赏着明月”。中秋之夜本来就倍感思念亲人,而且目睹他人的团聚,“每逢佳节倍思亲”,触景伤情(板书),更勾起了他对弟弟的思念。难怪他“心绪不宁”。理解。 3、现在请你把自己想象成苏轼,在中秋之夜你孤身一人,远离故乡,远离亲人,读读1-3小节,把你的情感、你的思念表达出来。(自由练读、分小组分段赛读) 有感情朗读课文1-3小节。 指导: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用愉快的语气读。 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用伤感的语气读。 4、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渐渐西沉,远远望去,月光如水,这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窗前。瞧,多美的一番夜晚美景呀!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 5、可是,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在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却躺在床上,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状的惆怅与埋怨。他在埋怨谁?为什么埋怨呢?下节课学习。 四、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前置性作业:苏轼的情感怎么会如此变化的?从中尼体会到他是个怎样的人?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苏轼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3、上节课我们探究了苏轼心绪不宁的原因,这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二、感悟“埋怨”(精读第4小节) 1、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苏轼在埋怨什么?指名回答,齐读。 2、指导感悟 (1)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睡不着。此情此景,就像李白在《静夜思》中所说的,引背已学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神情是怎么样的?(眼睁睁)你会觉得他怎样?(很孤独、很无奈,若有所思。) (2)圈画出示:“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圈画:埋怨、无情〉 谁来埋怨月亮?指导读。 你平时是怎样埋怨别人的?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请一位小诗人上台站在电视机前试着埋怨一下。 此时,离别之苦、思念之情使他心潮起伏。一起再次用朗读体会埋怨的心情。 (3)为什么苏轼在中秋夜会觉得月亮无情? 教师归纳:其实月亮不是人,无所谓有情无情。但是苏轼认为,是月亮增加了自己的烦恼和思念之苦,是月亮无情和自己作对。“花好月圆,人不圆”在苏轼看来,月亮应该是有感情的,应该是有同情、仁爱之心的,不应该和诗人过不去,所以,自己和弟弟身处异地,天各一方,月亮应该同情手足兄弟的分离,不应该这么圆 这么亮。这看似无理的埋怨和责问,实则表达了他思念弟弟的强烈感情。原来这埋怨之情来源于思念之苦。 (4)其实他不仅埋怨月亮,还在埋怨什么?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如果你是苏轼,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这美丽的夜景,如水的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5)你能带着这样的的心情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吗?齐读。(注意读好反问句,“怎么也”让人感觉苏轼辗转难眠。) 三、感悟“宽慰”(精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宽慰”是什么意思?板书。(宽解安慰。课文中指因得到安慰而宽心。)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 2、他换了一种想法,他转念想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反义词。投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师实物投影圈画几对反义词。 3、师边指边述。 4、“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换种说法) 什么叫“十全十美”?有句话叫做“遗憾也是一种美”。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5、小结:是啊。生活中有痛苦悲哀的时候,也有幸福快乐的时刻,人生就是喜怒哀乐交集在一起的,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也就是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过渡:苏轼仅用“悲欢离合”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再读。 6、是啊,世上的事情都是这样,既然事实如此,离别在所难免,那就不必悲伤了,将思念之情藏在心底,一同欣赏这良宵美景吧! 7、想到这些,一种美好的感情萦绕在他的心间。正所谓继续投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是《水调歌头》中最有名的几句诗,其中最让人感受到苏轼豁达乐观的句子就是我们文中节选的部分,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吧!齐读诗句。 结合上文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书本中找找这两句话的意思。 (2)指名答,生齐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重点理解“人长久”: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 “婵娟”:美好的月色。 (3)上面三句话的意思找一找。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 (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②指名再读意思。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但愿:只希望。 婵娟:美丽的月光。 ③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8、让我们也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齐读这几句词。配乐读、背诵。 9、再读:轻轻抬起头,对着这轮皎洁的明月,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受,读读词,再读读那一段话! 10、所以苏轼心情宽慰了。由此可以可见,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热爱生活积极乐观(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我们有时也需要换一种视角去看待生活、看待悲伤离合。 四、总结课文 今年的中秋节即将到来,在中秋佳节,月圆之季,还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让我们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想把这份美好的祝愿送给谁?学生不会说的时候,师引导(解放军叔叔、海外学子、台湾同胞……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5教材分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个头》的创作经过。故事是此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有通情达理的情怀。本文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们介绍了古典诗词——《水调歌头》创作的经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并熟记生字组成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图片,卡片,小黑板,磁带。 2.网络搜集苏轼资料,了解苏轼生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交流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6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 2.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指名背诵。 (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鼓励提问: 1.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读课文,抓住情感线(着重围绕第一个思考题): 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 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重点学习目标) 四、转换师生角色,深入探究课文: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四年级的小学生) 1.学习1—3自然段: (1)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2)学生读书准备。 (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其间穿插多形式的朗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2)学生说(穿插读) (3)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4)重点读好: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点读)——齐读第四自然段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师:苏先生,后来你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你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2)学生各自朗读后两段。 (3)鼓励学生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圈画重点句段,准备回答。 (4)组织班级交流: ①指名说;②小组间相互补充; ③学生在书上画出相关词的意思: (重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④师生分角色读(分词和词的意思);⑤男女学生轮读。 (五)朗读四、五、六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情感。 (六)课堂小结(结合板书)。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间 补充阅读材料: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教后小记: 在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走近苏轼的这一段心路中,我会常常忘却眼前摆着的是一篇小学四年级的教材。待从遐想中将目光收回到《但愿人长久》一文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赞叹改编的人。 首先,题目好。“但愿人长久”,从词中化来,既是苏轼对子由的心愿,也是他对天下人的美好祝福。待细细读过一遭后,谁又能不为苏轼折服,谁又能说,“但愿人长久”不是后人缅怀这一千年文化的伟人而在真诚地祈福? 其次,构思好。全文紧扣“思念”,转而“埋怨”,进而“转念”,最后“宽慰”,以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串连起苏轼撰写《明月几时有》这一名篇的心理背景。更把叙述的重点落在思念弟弟的有感而发上,无论是前半部分的介绍,还是后半部分苏轼的心灵独白,以及最后词的撷要呈现,都显得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7【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聊聊古代诗人词人的名字。 2.谈话:今天,我们要走进宋代杰出词人苏轼的人生。让我们走进苏轼的作品,仔细品品,也许能品出一些人生的滋味来。 二、演绎故事,阐释“欢、合” 1.引出故事,讲述苏轼、苏辙两兄弟参加科举考试,双双高中、名扬京城的故事。 2.把故事概括成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喜、乐、欢) 3.链接学生生活,解读“欢”。 4.小结学生发言:像生日、结婚、考取大学……这些喜事儿、乐事儿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好,觉得难忘,是因为在这个日子,全家人和亲朋好友都能够――(学生回答:欢聚一堂)。 5.这情景用一个字来描述就是――?(学生回答:聚、合)多开心的团聚呀!因欢而合,因合而欢,合欢,多么美好的人生境界呀! 三、演绎故事,阐释“悲、离” 1.讲述苏轼金榜题名后母亲去世的故事。 2.说话训练:他再也不能看到――;他再也不能听到――;再也不能像小时候一样吃上―― 3.引导概括:再也不能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时此刻,苏轼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就是?(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痛、悲) 4.用苏轼的爱妻和慈父去世的故事揭示“离”。 四、巧借动画,感受苏轼乐观 1.欣赏画面,展开联想。⑴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只有苏轼孤零零的,独在异乡为异客,他眼睁睁地凝望着那圆圆的月亮,想到了什么呢?⑵此时此刻,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呢? 2.反复吟诵。⑴乐观坚强的苏轼,想到这里,低声安慰自己――(指名读)⑵豁达博爱的苏轼不仅安慰自己,他还要把自己的体会告诉身边那些和他有同样遭遇的人――(同桌互读)⑶超凡脱俗的苏轼彻底想明白了,只要远方的亲人健康长寿,即使远隔千里又何妨,天涯若比邻呀!他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全世界的人――(全体放声吟诵) 五、紧扣两词,感受苏轼博爱 1.解读“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人眼里,月亮还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呢?请看:(出示诗人对“月”描写的诗句) 2.链接学生生活实际,说说学生眼里的月亮。 3.指导朗读。孩子们,你们所描述的就是月亮丰富的内涵,就是苏轼眼里美好的婵娟,谁来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一读这句词。 4.解读“人”。苏轼把这么美好的情感、祝福送给谁呢?这里的“人”可能指谁?每个人的解读都可以不一样,那是属于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 六、走进苏轼作品,感悟人生真谛 1.拓展苏轼的三句诗词。感受着浓浓的真情和博爱,我们一步步走近苏轼,走进苏轼的作品。苏轼以66年的人生,给我们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时,禁不住会想起苏轼被贬黄州,人生被蒙上灰色阴影时,却写出的激荡人心的豪迈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自然会想起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超凡脱俗的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生活中由于钻牛角尖陷入困境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诵读以上三句诗词。 3.引入《水调歌头》一词:当我们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远方亲人时,也会不由自主想起那流淌着乐观、旷达情怀的千古绝唱。(反复吟诵) 七、走进苏轼一生,指导自己人生 1.感悟苏轼一生:同学们,学到这儿,我真想对苏轼说:苏轼呀,面对金榜题名,您潇洒一笑;面对骨肉分离,您悲而不怨;屡屡升官,您不狂喜;锒铛入狱,您不灰心;历经坎坷,您宠辱不惊,仍旧微笑面对人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2.小练笔。此时此刻,你想对苏轼说什么呢?请用上“苏轼呀,我想对您说――”写下你想说的话。(写后交流) 3.省略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8【教材简析】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一课,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结合古诗文经典诵读教研课题,熟读背诵原词,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探究词人的感情变化的基础上,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课前准备】 学生:1.查阅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2.熟读课文。 教师: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扣题引发。 1.导入。(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在月色如此美丽迷人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度过的呢?我们看看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又是怎样度过这个中秋之夜的`呢?(随即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苏轼写的有关月亮的文章。(板书:但愿人长久) 2.继续演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原词。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试读课文,初步把握。 1.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们听准生僻字,捕捉诵读的节奏和韵殷律。 2.学生初读原词,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 〖设计意图:本班学生已经长期坚持了古诗文诵读,具有一定的古诗文诵读能力,如此安排,重在积累,并从朗诵艺术家的精神修养中汲取营养。〗 三、背景介绍,理解课文。 1.教师解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前三段。 2.教师引导学生简单理解原词下片。 3.学生自由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4.组织学生将原词下阙和课文对号入座。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初步提炼课文的关键词。 四、字词学习,背诵课文。 1.根据学生提取的词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3.学生自由背诵原词。 4.检阅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并做适当的评价。 第二课时 导语:背诵古代文学家的著名作品,实在是一种惬意享受。谁愿意露一手,让我们陶醉一下? 一、初读寻情,整体感知。 1.自读,组织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重点理清课文情感线“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引导学生看板书提问: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明确重点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工具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尽最大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尝试将新知纳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二、换位体情,深入探究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学生。) (一)体悟“心绪不宁” 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进行理解和体会。 2.引说(注意说话者的身份):苏先生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思念弟弟)。是啊,苏先生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 )。 长大以后( ),如今屈指算来( )。怪不得苏先生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其间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要用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用伤感的语气。) (二)体悟“埋怨” 师:苏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看图想象(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呢?此时此刻,您又在想什么? 3.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交流。 师: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先生,您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您思念亲人的感伤之情。 4.配乐范读,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5.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名读(评点读)。 6.学生诵读第四自然段。 (三)体悟“宽慰” 师:苏先生,后来您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句。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您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六自然段,圈画重点句段。 2.先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再班级交流。 (1)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 (2)小组问相互补充,充分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师: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吧。 3.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秦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指导诵读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 三、升华情感。体悟意蕴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情。(齐诵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同学们,古代文人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背出几首吗? 2.“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有效积累,丰富文本内涵,深化主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艺术魅力。〗 附: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转念一想)宽慰 (思念弟弟) (月圆人不圆) (真情留人间) 【反思】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背诵原词,领略懂得原词大意和意境,体会汉语古诗词的意象性,从朗诵检查情况看,已经达到目的。原词与课文对照读,对比古今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古今语言的不同,促进思维发展,也是一种尝试。 文以情生,文以情传。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原词作者的感情变化历程,培养学生化消极为积极,善于“转念一想”,看到生活的积极因素,乐观的生活,很有意义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9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推荐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朗读导入,简介苏轼生平。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PPT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板块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2、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3、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4、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状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PPT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板块三:诗歌诵读比赛 1、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板块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板块一:复习旧课,夯实词语。 1、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3、指名读词组 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读着以上的词组,你能想到文中的哪些资料呢?说说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4、听写词语: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这三个词语都是写谁的?你能试着用这三个词语连起来说一段完整的话吗?(结合课文资料)苏轼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板块二:扣词入文细读课文 苏轼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1、自读全文圈点画注 2、独立思考准备交流 3、组内交流准备汇报 4、全班交流总结提升 最终落脚点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板块三:反复吟咏理解诗情 1、自读古诗读出韵味 2、再读古诗理解意思 3、三读古诗读出情思 板块四:布置作业 完成小本作业相关练习 附:板书: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10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六自然段。 2.联系课文资料,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教学难点: 反复吟诵,启发想象,领会词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月日总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师: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中秋佳节。 谁能说说中秋节民间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学生畅所欲言) 2.总结:是啊,“每逢佳节倍思亲”。距今900多年前的北宋年间,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叫苏轼(苏东坡),他有一个弟弟叫苏辙。小时候,兄弟俩一齐读书,一齐玩耍,整天形影不离,真是手足情深。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极少见面。这不,一晃又有七年没有见面了。这天正是中秋佳节。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苏辙而心绪不宁。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在这样的情境中创作完成了。 出示《水调歌头》词,教师吟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讲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经过的课文《但愿人长久》。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出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 ①区分下列字音: 前鼻音:各奔东西偏偏隐现阴晴圆缺吟诵婵娟 后鼻音:躺朝廷 翘舌音:玩耍苏轼苏辙婵娟 ②读谁下列多音字: 各奔东西屈指算来似乎 3、再读课文,用“读书要做记号”中学到的方法,在课本上做记号。 检查: ①朗读下列词语: 品尝玩耍埋怨悲欢离合 观赏但愿宽慰阴晴圆缺 皓月当空心绪不宁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各奔东西 ②哪些词语读懂了,是怎样读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可帮忙解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弄懂的)? 4、三读课文,读通句子。 检查: (1)指导读好下列长句,注意停顿: 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2)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帮忙学生正音。 三、默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并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课题。 介绍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 “但愿完美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 四、指导书写生字。 躺:左旁最后两笔不能写错。 缺:指导笔顺(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五、作业。 1、习字册。 2、比一比,再组词。 耍( )赏( )陪( )偏( ) 要( )尝( )倍( )遍( ) 第二课时(月日总课时) 一、复习: 1、读词语。 2、读好下列长句: 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二、导学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一段,你对苏轼有何了解? 3、齐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一年一度”,说说词义。扩词:一年一度的( ) 3、出示“皓月当空”,说说“皓”的意思,并理解“皓月 当空”。 板书:皓月当空 4、自读,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5、映示第二、三句,结合指导朗读。 第二句:读好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美景。 第三句:读出人们“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的团聚喜悦 之情及苏轼的“心绪不宁”。 板书:思念 过渡:苏轼为什么会如此“心绪不宁”呢? 第三自然段。 1、默读,体会兄弟情深。 2、议一议:读了这段,你体会到什么? 3、从什么地方能够看出苏轼和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呢? 画出有关句子。 出示“形影不离”,补充几个近义词:朝夕相处如影随形 板书:形影不离 出示:“各奔东西”,说说词义。 动作演示,请学生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描述教师的动作(掰着手指头计算数目——“屈指算来”)。 4、比较朗读领悟: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已经有七个年头了。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5、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情绪: 指名朗读,引读,齐读。 第四自然段。 1、自由朗读。 2、讨论:中秋佳节,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观赏明月,苏 轼为什么会埋怨明月呢? 板书:埋怨 映示并朗读:“无情的明月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此时此刻,苏轼的情绪怎样? 3、小结:苏轼因思念弟弟苏辙而难以入眠,因久别的亲 人不能团聚而满怀惆怅,于是竟埋怨起中秋圆月。请同学们透过朗读,把苏轼的这种思念、惆怅之情表达出来。 4、反复朗读,尝试背诵:学生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 师范背,指名背诵,小组比赛背诵,齐背。 小结:月亮渐渐西沉,银色的月光洒到床前,苏轼因思念心切,竟埋怨起月亮来。 板书:月亮西沉床前银光 5、延伸:出示《水调歌头》词,并指出:这段资料是词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意境。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第四自然段。 3、熟读课文,试背第五、六自然段。 第三课时(月日总课时) 一、复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二、导读课文第五至六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1、引读: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天上的月儿…… 哪里会……但愿……虽然……也能……。 2、再读,思考:人世间的事情同天上的月亮有什么相似 的地方呢? 板书: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指导朗读:“……哪里会十全十美呢!”读准反问语气。 板书:此事古难全 3、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读出苏轼祝愿离人彼此生活愉快, 在皓月之下共赏美景的完美期望。 板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齐读。 小结:苏轼转念想到这些,因此心进而似乎宽慰了许多。 板书: 转念宽慰 第六自然段。 1、齐读。 2、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上文找出解释这几句词的意思的话,对照着读一读。 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此事婵娟 齐读词,并背诵。 三、指导背诵第五、六自然段。 互背,引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 四、练习。 1、写出意思相反的词。 悲( )离( )阴( )圆( ) 美( )亮( )远( )留( ) 2、根据课文资料填空。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亮(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3、课外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