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天地四》教案 |
范文 | 《语文天地四》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天地四》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天地四》教案1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学习摘录笔记,针对景物思路严整地提问方法。 2、能力目标: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学会查资料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指导学生在具体环境中使用语言;指导学生修改习作,“有声有色”是较高的标准。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2、学习摘录笔记,针对景物思路严整地提问方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文天地》第一题、第二题、畅所欲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语文天地》。 二、讲授新课: 学习摘录笔记,进行组词练习 1、出示投影片: 2、学生自己读生词。想一想:体会动词的作用是什么? 3、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老师进行巡视了解情况。 4、指学生回答。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完整。 5、这些生字形状差不多,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他们呢? 6、引导学生理解生词的意思。 7、进行生字的组词练习。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鼓励进行说话练习。 三、学习古诗 1、你对这首古诗句有哪些了解?(指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资料) (有关诗人、年代、古诗词的'意思) 2、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3、老师可以简单的讲解古诗的意思。 4、学生再进行语句的朗读,一边读一边结合自己理解谈话。 5、练习说话 四、课堂小结: 课堂中我们进行了生字、词语和句子的练习,课下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把阅读熟练读熟练。 作业设计: 1、诵古诗词,说说古诗词的意思。 2、搜集礼貌用语、以小组为单位,贴到教师的留言板上,学习运用。设计,语文,教学反思,北师大 《语文天地四》教案2学习目标 1、 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 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 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 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前准备 1、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 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 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 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 再次指名交流。 a、 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 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练习修改习作。 3.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学习收集资料。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时间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要求: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这样形成的。要言之有序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教师: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美丽的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自然景观的环境状况,你一定想把它记下来是吧,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上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2.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 (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想一想: 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 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 (6)抄写诗句。 第五课时 一、趣味语文 二、词语盘点 1.读读写写 2.读读记记 3.听写词语 三、完成同步单元练习 《语文天地四》教案3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学习,懂得要善于动脑,运用积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学习中的难题。 2、学会认读生字33个,会写生字32个。 3、同音字组词,以区别字的音、形、义,做到正确使用。 4、进行词语积累,能运用其他词语进行替换。 5、运用以掌握的阅读方法,默读短文,言简意赅地回答课后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认读生字33个,会写生字32个。 2、自觉积累词语,使语句更形象、生动。 教具: 投影仪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比一比(投影) 1、写下面加点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在练习本上抄写,并组词。 二、比一比,组成词语(投影) 场、厂、威、危、修、休、拖、脱 1、引导学生比较字的音、形、义的异同。 2、口头组词,在本子上进行书写练习。 三、抄一抄(投影) 疑惑、轻蔑、胸有成竹、转败为胜 淤泥、笨重、沉没、绷紧、出色 徘徊、驱散、跳跃、恢复、束手无策 1、读一读,哪些字比较容易读错? 2、哪些字容易写错? 3、你都明白这些词的意思吗?选一个你最喜欢的词造句。 4、第五单元的课文中,你还有要积累的词语吗?写在书上。 5、在抄写的过程中,是否发现有提醒大家的地方? 四、阅读课文片段 1、朗读的时候,注意文中的句号和叹号。 2、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试着用别的词语替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卷有益 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阅读短文《发明大王的秘诀》。 2、默读短文,查字典或与他人交流解决其中的生字。 3、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4、短文有几个自然段? 5、逐段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 6、爱迪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7、背诵课文最后一段中爱迪生说的`话。 二、初显身手 课前搜集民间传说,生动、流利地讲述富于智慧的人的故事。例如曹冲称象、用冰取火、阿凡提智斗国王等。 三、畅所欲言 回忆刚才所听的故事,说一说怎样才能成为有智慧的人? 四、金钥匙 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阅读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 教学后记: 学生对本单元的字词掌握的字词通过听写掌握的较好,但在仿照课文写一写这个环节学生掌握的不好,通过老师的反复举例讲解,学生渐渐明白,这也折射出学生的生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欠缺。阅读部分领悟的不错,作文从草稿来还存在很多问题。 《语文天地四》教案4一、老师和你一起知目标 这次作文训练,是记一处景物,目的是训练观察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要求先选定一处景物进行有顺序地、仔细地观察,然后把观察得最细致、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按照一定的顺序具体地写下来。 二、老师和你一起议思路 (一)、明确要求,选择材料 这次习作,要求写一处自然景观,我们可以写什么呢? 可以写一处旅游的景点:西湖、庐山、黄山等,也可以写身边的景物:美丽的田野、果园、竹林、公园、大海等,还可以写一写看到的自然现象,如彩霞、日出日落、日食、月食、狂风暴雨等。 (二)、确定内容,拟好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领会文章的内容,因此给文章拟好题目很重要。 本次习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拟题: 1、以天体及自然现象名称为题,如《太阳》、《火烧云》、《海上日出》等。 2、以名胜古迹名称为题,如《颐和园》、《趵突泉》、《卢沟桥的狮子》、《赵州桥》等。 3、用修辞手法拟题,如《鸟的天堂》把大榕树比喻为“鸟的天堂”;《林海》将森林比作大海。这样拟题,更加贴切、形象、新颖。又如《蟋蟀的住宅》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显得形象生动。 (三)、选好了写作内容,我们该怎么写呢? 如果写的是游览文章,可以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如果写身边的景物,可以按观察的顺序写。可以先以总起句开头,再具体介绍其形状、大小、动态、静态、色彩、以及组成景物画面的各事物间的互相关系,最后写出自己对景物的感受。 三、老师和你一起学方法 (一)、读《观潮》,学会按顺序、抓特点 1、抓住景物在短时间内变化的特点。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大潮。作者这样介绍大潮的特点:潮来之前,江面是平静的.;潮来之时———隆隆声、一条白线;白线逐渐拉长变粗;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潮去时,余波漫天卷地,依旧风号浪吼,好久才恢复平静。 作者进行了细致观察,抓住了景物(大潮)随着逐渐移来,给人印象的变化。作者“抓住了景物的变化,变化前后给人印象的不同点”,这就是抓住了特点。 观察事物要抓特点,需要认真、全神贯注,发现并抓住景物变化前后给人印象得不同点,这就抓住了特点。 2、用比喻的手法来写清楚事物的特点。 抓住了特点如何表达清楚?在本文,作者主要是采用了“打比方”的方式,从眼前景物的特点、结合景物特点给自己的感受去联想:景物的特征跟自己过去熟悉的哪些景象相类似?跟给自己相同感受的什么情景相类似?找到特征与给自己感受相似的景物,用打比方的方式,来介绍眼前景物,从而把事物特点和给人的感受写清楚,写具体。 本文中的比喻,主要是要表达景观的壮观特征。作者要表达自己惊叹的感受。因此,作者选取喻体的时候,注意了上面的两个因素——声音如雷,山崩地裂;白线移来,横贯江面,犹如两丈多高的水墙,千军万马齐头并进等等。 3、准确用词。文中的“卧”、“移”“贯”等词语,恰当写出了其他词语所不能写出的景物状态。这一点,应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 (二)、读《火烧云》,学会观察动态的变化的景物 观察景物要注意景物的动态和变化。《火烧云》一文主要写的是“火烧云”的动态和变化。在这里,我重点和同学们谈一谈“如何观察动态的变化的景物”。 《火烧云》这篇文章,是按照火烧云上来到下去的顺序来写的。作者先写了火烧云上来之后,地面景物的颜色变化;接着,写了火烧云的颜色的变化: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从这段描写中,我们知道,观察景物的变化要“抓住景物在不同时间里颜色发生了哪些变化”,要把“时间和颜色的变化情况——由什么颜色变成了什么颜色”观察清楚。 作者接下来又写了在不同的时间里,火烧云的“形态”发生了那些变化: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匹马……过了两三秒,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面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作者认真观察了火烧云的形态,并且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像什么,它在做什么,怎么做,有哪些动作。从这段描写中,观察景物的变化,要“抓住景物在不同的时间里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要把“形态由什么变成了什么和变化的过程”观察清楚,要通过“展开想象”来记忆变化的形态。 观察动态的变化的景物,要把握景物变化的时间,抓住颜色由此及彼的变化、形态由此及彼的变化及变化的过程。 (三)、要注意景物的时令特征和地方特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日之内,不同时间,景色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地方,景色也不同,我们在观察、描写景物时,就要注意这两方面的特征。 (四)、要注意发挥联想、想象,把自己的感情写出来,借景抒情,使文章写得生动、有趣。 《语文天地四》教案5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接触神话,内心会感到新鲜、有趣。但学生可能只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不能细细体味文中的语言。教学本文,教师要帮助学生练就“善于发现”的眼睛,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还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建议: 课文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朗读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喜爱。这篇文章,比较适合用来训练学生复述,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练习复述,并恰如其分地用上课文中的句子,把这些句子自然融入到自己的复述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3.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并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学习。 2.表演、配乐朗诵深入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神话故事的传奇魅力,感受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难点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盘古开天地情境的音乐带。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盘古开天地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孙悟空、哪吒、葫芦娃的动画片段。 2.同学们认识他们吗?他们是谁? 3.在远古时期,像他们这样神奇的人物还有很多,其中有一个神奇人物用利斧劈开了天与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神奇的人物是谁吗?(学生答:盘古;教师板书课题,齐读) 4.对题质疑,学生汇报,教师小结:盘古是谁?他是怎样开天地的?天地分开后又是怎样的?课文会告诉我们一切的。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注音认读生字。然后同桌互读互查。 2.识记生字。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识记这些字的。 3.巩固识字。做“给生字找朋友”的游戏。(用卡片出示生字,请同学给其组词) 4.有感情地读“创造”“黑暗”“辽阔”“奔流不息”“茂盛”等词语。 5.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初步理解重点词“创造”的意思。 6.引导学生了解并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感悟 学生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是怎样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这个问题进行研读。 1.重点研读课文第2自然段,体验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 (1)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体会盘古是怎样把混沌一片的东西劈开的。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 (3)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2.重点研读第5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 (1)读一读,说说你读了这段话后有什么感受。 (2)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3)你还想到了什么情景?能仿照文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3.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全文,进一步体验神话故事的神奇。 四、想象感悟 1.浮想联翩。学生伴随配乐朗读,想象盘古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宇宙的情形。 2.展示台。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记在脑海里,如“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等这样的词语。 3.学生借助多媒体画面尝试复述。 4.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五、布置作业 把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复述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意见。 板书设计: 盘古开天地 混沌→劈 身体→美丽的宇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将字写得规范、正确。 2.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复述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难点 能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述故事 1.提示复述的线索,鼓励学生复述时加入自己的想象。 点拨:提示学生先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把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进行复述;也可以边想象画面边复述;还可以按照上节课的板书进行复述;或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复述。 2.学生在小组内自由练习复述。 3.提名说,集体评议。 二、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引导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 注意左右结构的三种类型。提醒学生书写时,多数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注意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 2.教师在田字格内范写生字,学生仿写。 3.学生写字、抄词。写后小组比较、评议。 三、课后作业 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盘古开天地 盘古醒后——天地分开后——盘古倒下后 教学反思: 教学中每一个设计,每一个句子呈现,每一个提问都要有针对性,围绕目标做到一步步落实,而不是走马观花。 在教学盘古顶天立地中,我让学生角色体悟,感受了盘古的辛苦,对累得倒下的盘古说话让学生进行情感的深化,但是在这个环节中,似乎做到了环节的到位,到是在落实这一个点上却不够,学生读得不够,学生说得不够,学生悟得不够,在今后的课文教学中,我会让学生读够、悟够、充分落实到位。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体会神话故事充满想象的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复习生字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传说中的人物盘古,初读了课文。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听写几个词语。 1、听写词语: 浑浊 劈开 肌肤 血液 茂盛 祖宗 教师集体订正。 2、谁能把课文的主要意思说一说: 盘古将黑暗的天地分开,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3、课文哪一段告诉了我们这个信息? (1)先自己读,然后齐读,读出伟大的盘古。 (2)说说对盘古的印象。 (3)读最后一段。 二、研读文本,体会伟大 (一)出示词语: 混沌一片 黑乎乎 轻而清 重而浊 缓缓上升 慢慢下降 1、指名读。 2、找找这些词语在课文的什么地方?是用来写什么的?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指名读句子。 2、这混沌一片的世界是怎样的呢?指名说,句式: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教学目标: 1、学习摘录笔记,积累带“手”的成语。 2、实践初显身手,阅读〈〈手指〉〉,体会手指的用途。 3、习作。 教学重点: 通过积累,了解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