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锦集6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演示,更深刻掌握小数乘除法竖式要点。 2、巩固通过观察数的特征,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培养简算意识。 3、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心算口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完全掌握小数乘除法竖式要点。灵活运用计算策略进行简便运算,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班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她想和大家比一比! PPT出示:“女神来了!” 师:对于这位“女神”,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1:女神是谁? 生2:她为什么是女神? 生3:她来和我们比什么? 师:让我来为你们揭晓答案,女神就是她——(PPT出示“红红”图片) 学生可能会大笑 师:你们可能会纳闷,这不是我们课本里的红红吗,她怎么成了女神了?因为红红在学校的算术比赛中得了第一名,获得“神算手”奖牌,所以大家叫她“女神”。(女神算手简称女神) 现在,你猜到女神来和你们比什么了吗? 生:计算! (板书:算) 师:女神可不是随便就能和你们单独对战的!要先通过女神为你们设置的四关,记住女神的“忠告”才能和你们单独对战。 二、引领复习 1、第一关——“竖式计算,要认真” 0.36×0.045= 1.512÷ 0.15 = (给学生计算的时间) 师:看大屏幕,对于竖式,女神有什么忠告: 乘法:1、对齐 2、数 3、补 4、去 除法:1、移动 2、对齐 3、商0 4、补0 让学生对应PPT的竖式把“忠告”的4条讲一讲 2、第二关——“脱式计算,讲顺序” 3.8+6.2×0.27 =10×0.27 =2.7 (错) 3.8+6.2×0.27 =3.8+1.674 =5.474 (对) (3.8+6.2)×0.27 =10×0.27 =2.7 (对) 让学生总结“讲顺序”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计算,不同级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 3、第三关——“简便算法,要灵活” (1)6.3×8×1.25=6.3×(8×1.25) 运用的是(乘法结合律 ) (2)4.3×0.64+5.7×0.64 =(4.3+5.7)×0.64 运用的是(乘法分配律 ) (3)0.5×8×4×1.25=(0.5×4)×(12.5×8) 运用的是(乘法交换结合律 ) (4)7.2×10.1 =7.2×(10+0.1) =(7.2 × 10)+(7.2 × 0.1) = 72+0.72 = 72.72 运用的是(乘法分配律 ) (5)30÷25 怎样简算? 学生试算 公布结果 30÷25 =(30× )÷(25× ) =120÷100 =1.2 运用的是(商不变的规律) (6)练习 0.9÷0.125 2.4÷2.5 20÷1.25 总结:看来不光乘法运算定律能帮助我们使计算快速简便,商不变的规律也能帮到我们,只要我们细心总结发现,很多运算定律都能为你所用,使计算达到简便的效果。 4、第四关——“心算口算,能力强” 师:看似最简单的口算,女神却放在第四关,看来心算口算只有掌握前三关的超强能力才能轻松驾驭呢!一起来挑战吧! (1)根据576÷12=48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 5.76÷1.2= (57.6÷12=4.8) 576÷1.2= (5760÷12=480) 57.6÷0.12= (5760÷12=480) (让学生试着总结这种题的做法) 练习:根据912÷24=38直接写出下面各式的商 9.12÷2.4=3.8 912÷0.24=3800 912÷2400=0.38 (2)这一关的第二部分是口算抢答,想到答案直接起立说出即可。 (1)0.9×0.1= (6)1.5×2= (2)0.7÷2= (7)2-0.3= (3)73÷100= (8)0.9÷0.1= (4)0.05+0.4= (9)0.8×0.6= (5)34÷1.7= (10)0.25×4= 三、小卷测验 师:相信大家都没过瘾呢!下面就来和女神来次单独对战吧! 对战规则:规则:1、规定时间 2、独立完成 3、快 4、对 单人对战 一、口算 1÷0.01= 2.4÷8= 0.2+0.05= 3.8×2= 0.3×0.9= 4-0.17= 二、竖式(保留两位小数) 2.4×0.19≈ 9.898÷1.1≈ 三、 简算 0.128×8.8 8.4×99+8.4 17.8×1.1-17.8 26÷2.5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目标】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 【教具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挂图: 这是一幅( )?学生答。 板书:梅花 2、喜欢梅花吗?你能说出描写梅花的诗句吗? 3、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梅花的特点有( )。指名答。 4、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梅花情有独钟,多少文人、画家赞颂梅花。今天,老师配合大家学习一篇与梅花有关的课文。 板书:魂 5、齐读课题《梅花魂》。 二、探究本课学习思路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以同学们自学为主: 投影出示: 本课教学目标: 1、自学为主,读懂课文,解决课后思考题。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用——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用~~~~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交流: 哪些句子令你感动?为什么?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4、分小组讨论不理解的问题。 三、讨论讲解重点问题 1、小组汇报: 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未解决? 2、小组互助合作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并重点讲解以下问题: ⑴ 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投影出示) ⑵ 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联系?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 自由读开头、结尾。 ② 指名说。 ③ 齐读。 ⑶ 课题中《梅花魂》的魂,在文中究竟指什么样的魂? ① 投影出示13节。 ② 自由读。 ③ 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 ④ 祖父保存梅花图,是为了( )?祖父爱梅花,就是( )。 ⑤ 齐读。 四、指导朗读 1、选择喜欢的段落,用心用情地练读。 2、自由读文,指名读(可范读)。 3、指导读13节: ⑴ 读这段应注意什么? ⑵ 指名读。 ⑶ 齐读。 4、导读开头、结尾: ⑴ 学生说如何读。 ⑵ 小组练读。 ⑶ 指名读。 ⑷ 齐读。 五、总结本文思想内容 六、布置作业 1、读有关乡愁的文章。 2、写摘录笔记或读后感。 【板书设计】 品格 梅魂花 灵魂 爱国心 骨气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 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 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教师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⑴ 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注音: 局囿( ) 招徕( ) 饽饽( ) 秫( )秸 荸荠( ) 隔阂( ) 商贩( ) 蘸( ) ⑵ 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招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机应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油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滑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隔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 ⑴ 学生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或者先由学生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⑵ 在学生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 (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学生尝试进行介绍。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不足,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二、研读与赏析 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把握课文的内容及结构: ⑴ 自读课文,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与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异同? 与同学的介绍相比,课文的内容似乎更为丰富、复杂。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做到条理清楚、杂而不乱的? 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你能从同学的介绍中听出这种感情吗? ⑵ 学生围绕上述问题思考讨论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相关提示如下: 课文介绍的内容: 吆喝所代表的经营品种(4~10段);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11段);吆喝的声调(12段);吆喝的音韵节奏(13段)等。 课文的结构层次: 教师应引导学生找总起句、过渡句来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而梳理出如下板书: 作者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末段“倒还剩一种吆喝”即可体会出来) ⑶ 在讨论、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能做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 参考提示:首先,要将要介绍的事物分成若干“类”(或若干方面的内容);其次,将这些“类”按一定的内在联系安排好先后顺序;最后,应使用一些具有概括作用的总起句和上下连接的过渡句。 【体验与反思】 1、模拟吆喝,体味“吆喝”这一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 ⑴ 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并由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教师也可积极参与其中,进行京味语言的示范) ⑵ 五人一组,请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表演,无规律地进行不同品种的吆喝,重现老北京街头的热闹场景。 2、交流与讨论: 你如何看待当前街头的吆喝声? 此题意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答案不求同一。教师宜引导学生从现代城市形象的角度来思考,并最终落实到“关注生活”这一目标上去,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课堂讨论后,可让学生以“城市的吆喝”为话题作文,作为课外拓展延伸的作业。批改后,出一期作文展。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读写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带、歌曲碟、 教学过程: 一、抓住字眼 谈话揭题。 师板书“爱”字,提问: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些什么?指名回答(爸爸妈妈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同学之间的友爱、爱劳动、爱祖国)教师小结:在这么多的爱中,有一种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那就是妈妈的爱。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导入新课。在爱的前面板书:妈妈的 并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 培养情感 (一)初步感知 激发情感 1.播放课文配乐录音,激发情感,让学生初步体会书中从哪几件事描写了妈妈的爱。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新词和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3.划出课文中的生字,并连着词读一读。 (二)检查学情 及时反馈 1.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带读。 2.自由读全文,分小组讨论:课文把妈妈的爱比作什么?5.指名说一说,引出并板书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遮雨的伞 滴落的泪甜甜的吻 三、细读课文 体会情感 〈1〉、再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中写的是什么事把妈妈的爱比作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 〈2〉、你们从小长这么大,你觉得那件事使你亲身感受到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学生选哪一节,就从哪一节开始学,重点指导读好一节。 指名读,学生评读。再自读自悟后四人小组讨论:读了这一节还有没有不懂的词、句。指名回答后再讨论:每一句诗应怎样读才能充分表达出感(教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试着体会读,再指名读,评一评(让学生懂得妈妈的爱是无私的)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清凉的风) (2)提问:妈妈拿着扇子,汗水怎么会湿透了她的衣裳?(在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是妈妈坐在床边为孩子扇扇子,尽管天气炎热,她不顾自己,一心想着自己的孩子,所以汗水湿透了妈妈的衣裳。) 理解“湿透”、“衣衫”的意思。 (3)告诉学生: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这是孩子亲身感受到的清凉的风就是妈妈的爱。 读时让学生体会出享受妈妈的爱的这种幸福温馨的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2.采取以上学习方式,读好另外二节。 (1)指名读。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遮雨的伞,妈妈的爱指的是滴落的泪) (3)理解“遮雨”“很烫”“额头”的意思。 (4)要求学生读出一定的.语气,感受妈妈的爱是那样真挚。读第三节的最后一句要读得慢些,教师范读。 男生读第二节,女生读第三节。 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夏天妈妈给我扇风,雨天妈妈为我遮伞,生病了,妈妈为我着急。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多么平常的小事。师问:你能再说说生活中妈妈对你的爱吗?(四人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体会妈妈的爱在这些小事中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 3.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这一节。想一想:读了这一自然段后,你知道了什么? (读了这一节,我知道书上说的小姐姐懂得:“三八”妇女节是妈妈的节日,她为妈妈献上一束鲜花,表达她对妈妈的爱,并祝妈妈节日快乐。我还知道妈妈的爱指的是妈妈对孩子甜甜的吻。) 理解“亲吻”“脸颊”“献”的意思。 (2)齐读最后一句并回答:读了最后一句,你是怎样想的? (我想:最后一句是书上的小姐姐,其实也包括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在妈妈的爱里一天天地长大,没有妈妈的爱就没有我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3)出示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妈妈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教师小结板书:爱妈妈 四、总结全文 激发情感 同学们想的、说的都很好。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爱里成长起来的,夏天,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雨天,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我们生病的时候,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当我们懂事了,或者有一点进步的时候,妈妈的爱是甜甜的吻,是幸福的微笑。妈妈给了我们许多许多的爱,我们也要用爱回报妈妈,我们永远永远地爱我们的妈妈。 四、深化朗读 熏陶情感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课文。 五、齐唱歌曲表达情感 (播放歌碟)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理念】 略读课文以学生的自学自悟为主,老师组织自学,点拨赏读部分,指导朗读。引导适当拓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读熟课文,勾画好词佳句,旁批写感受。收集写“雨”的优美词语,语段或写“雨”的诗文。 2、课件:课文插图,赏读的语段,拓展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1、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朗读“导读”。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提醒读准字音,理解生词(课件): 水淋淋(lín)、啼啭(zhuàn)、倾吐(tù)、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再分组竞赛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3、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自读感悟。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赏析语言、体味情感都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落实。 ⑴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⑵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③(课件):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点拨:这句话突出了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也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谁能把优美动听的雨声、雨色变成朗读声来告诉大家?课件: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①自己练习,边读边体会。 ②抽生配乐朗读声,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描述自己的想象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试背赛背课文。 2、交流学生教师收集的其他写“写雨”的词语,语段或诗文: ⑴小组交流学生收集的材料。 ⑵集体欣赏: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课件: 雨下个不停,紧张而又舒缓…….我们在雨水的弹奏中攀缘于茫茫山谷,感觉着上天赐予的无边旋律,它一会儿如小提琴空旷轻灵,一会儿铁骑突出,一会儿春江花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雨滴,在伞上清晰地弹奏着,又顺着伞缘滴入泥中,有着鸣筝般的乐声,仔细听去,耳中似乎并没有声音,再听,又分明翁翁地,遥远而飘忽,如身边的雾……3、写话: 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你收集的语句。 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两种笔画,掌握“坐”的字理演变过程,掌握“鸟”的笔顺。 3.通过进一步学习字理识字、韵语识字、借助拼音识字等方法,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对汉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字理演变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 同学们,在我国的唐朝有位称为诗仙的伟大诗人,他的名字叫李白。有一年秋天,大诗人李白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非常美丽。成群的鸟儿在天上展翅高飞,天边的云朵悠闲的飘着。他觉得看也看不够,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诗的叫《独 坐敬亭山》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敬亭山的?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古诗,一边听,一边想,你从这首诗中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的良好习惯。 二、熟读古诗,认读生字(34分) 1.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我们尝试读这一首诗吧。 (2)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学习生字 (1)学习要求认识的字。 拼读7个要求认识的字,其中“坐”是平舌音,“只”是翘舌音,是整体认读音节。 了解生字在本课中的意思。 (2)学习既要认识又要会写的字。 学习这几个字要强调“虫”是翘舌音,“鱼”是整体认读音节。这几个字书上提供了字理演变图。 回文学“鸟”字 请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找到天空飞翔的小鸟的诗句,读一读。 “鸟‘字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只鸟形,头向左而立,还有嘴和一双爪子,现在这个字已经简化,要注意他的笔顺。 在学习“牛、羊”两字时,可以用谜语引入。 三、作业。(1分)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收集关于“马、牛、羊、鸟、虫、鱼”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7分)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交流收集到的成语。 3.复习生字。 二、指导书写(13分) 马:注意第二笔的写法,注意新笔画横折折勾的写法。 鸟:注意字的结构,上窄下宽,注意小鸟“眼睛”的“点”。 虫: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三、完成书后活动与练习题“连一连,涂一涂”。(19分) 1.先观察,看看每个图形上的字都读做什么。 2.用笔连一连,把连成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样的图形正好组成一组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练习,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3.用 彩色笔涂一涂。 四、作业(1分) 书写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马 牛 羊 鸟 鱼 虫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