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黄山奇松》教案 |
范文 | 实用的《黄山奇松》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山奇松》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黄山奇松》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感悟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姿态美。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美丽的黄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它以什么闻名于世?(课件出示“四绝”),是因为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人们对谁最情有独钟?(奇松)。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黄山松的奇特。 二、赏析课文 1、到黄山观奇松,最好的观赏点在哪呢? 指读第二节第一句。(课件:玉屏楼) 2、是啊!玉屏楼是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你在玉屏楼上,会看到哪些奇松?快速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自由读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喜欢哪棵松,就多读几遍,品味品味,把自己喜欢的理由说一说,也可以写在书的空白处。(课件出示要求) 4、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5、品味迎客松: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样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 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一奇在姿态 姿态优美遒劲(理解):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 二奇在生命力强 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800年,“饱经风霜”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想象一下: 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 连起来把整个句子读一读 三奇热情好客 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5、欣赏完迎客松,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陪客松和送客松。请同学们自由读描写这两大奇松的句子。感受一下它们的奇特。 6、交流。 (1)出示陪客松或送客松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松?你根据什么来判断?再读课文,准备一下,将理由说得更充分一点。尽量地用书上的语言。(板书: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2)交流:相机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等词语。 小结:这就是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特所在。 朗读指导: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小结:黄山奇松之所以那么有名,是因为它的奇特,三大名松名字是由于它们的形状而得名,是人们赋予它的。 7、学生欣赏课件出示的黄山奇松。 8、指导学生说话:请选自己喜欢的一棵,试着说两三句话。 三、总结 四、作业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绍黄山奇松。 2、今天我们感受了黄山奇松的.奇特,大家能不能选你印象最深或最喜欢的松树,把它画出来 。 板书设计: 迎客松 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 《黄山奇松》教案 篇2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网络、结合课文语言文字,以迎客松为突破口,感悟黄山松之奇。(姿态之奇、经历之奇、精神之奇)从黄山松成长的艰辛中了解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课前准备: 训练学生熟练上网搜索的能力、大量搜集有关黄山及黄山松的资料、做好课前充分的预习。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录像导入 师旁白: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山”的黄山。在黄山上处处可见姿态各异的松树。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黄山奇松》。 二.揭题,明确学习任务 齐声读题。从课题我们可以知道本文重点是写——黄山松树的奇。 三.学习第一段: 自读本段,交流。以学生自己设计提问、解答的方式进行。 师诱导:谁愿意当小老师提问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 可能的提问有: 1.四绝的“绝”是什么意思? (义项选择:①断绝;②完全没有了,穷尽;③独一无二的,没有能赶得上的。) 2.黄山以哪四绝闻名于世? 3.文中哪一个词语是表示人们特别偏爱黄山奇松的? (钟:(情感等)集中。钟爱、钟情) (情有独钟:感情专一,特别偏爱。) 4.黄山奇松都生长在哪里?出示:潇洒挺秀 师小结:大家自学得很好。 练习齐声感情朗读。 过渡:那为人们情有独钟的黄山松树到底奇在哪里呢? 四.整体感知全文: 轻声自由朗读二、三自然段,思考: 本文写法上你认为好在哪里?——有详有略,主次分明 (详写了三大名松,略写了其他千姿百态的松树;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棵中主要写了迎客松,次写了陪客松和送客松。) 根据学生回答形成下表: 详写 主写 迎客松 次写 陪客松 送客松 略写 其他 五.学习第二段: 1.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展示迎客松图片。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换词析义:乃至——甚至 感受迎客松的地位: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会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 2.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有何奇之有呢?(出示语句) 一奇在模样: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填表) 看图诠释:“它有一丛……宾客的到来。”一句。 模样 详写 主写 迎客松 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 次写 陪客松 送客松 略写 其他 二奇在饱经风霜,却仍然…… (师可作适当引导:松树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并不稀奇啊!) 那么“饱经风霜”四个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 请学生网上搜索黄山松艰难生长材料,组织整理后备交流。 充分挖掘“饱经风霜”一词的内涵: 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 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 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 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可是黄山松树不仅风撼不倒,雪压不断,而且根深叶壮,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还那么潇洒、挺秀。你说,这样的松还不能称为是奇松吗? 迎客送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仍然充满生机,被誉为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实在是当之无愧啊! 指名试读,你想读出迎客松的什么?齐声朗读。 三奇在顽强的精神。 3.陪客松和送客松也是同样的环境成长,模样也各有所奇。 展示两松图片,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填表。 模样 详写 主写 迎客松 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 次写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送客松 独特、蟠曲、天然盆景、展“臂”送客 略写 其他 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盆景是园丁精雕细刻、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那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齐声朗读 4.这一段的一、二两还告诉了我们去黄山要观赏三大名松首选何处——玉屏楼。因为—— 5.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 六.学习第三段: 过渡:下面我们学习第三段。 1.展示图文,指名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这一段写了什么?(抓中心句的手法概括) 模样 详写 主写 迎客松 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 次写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送客松 独特、蟠曲、天然盆景、展“臂”送客 略写 其他 千姿百态 齐读,感受黄山松数量之众,姿态之多、之奇。 2.赏析排比句的妙处:这是一句什么句式?用排比句好在哪里?可是作者觉得啊用排比句还不足以充分反映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故而又…… 3.练习朗读,表现出黄山松千姿百态。 4.指导“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三大名松中你认为哪一棵用屹立比较恰当? 先让学生试用“屹立”造句,再同时用上“郁郁苍苍”造句。 5.再读。 七.总结回顾: 1.是啊,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便展现着千姿百态将黄山装点地更加神气、更加秀美。“黄山不无峰不石、无石不松、不松不奇”。因而我们将黄山这一独特的松树品种冠名为“黄山奇松”。 2.填空: 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认识到了纪律的可贵; 从至死不渝的“蚁国英雄”那里,我学到了可贵的合作、奉献精神; 从黄山奇松那里,我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课后实践活动: 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本文只介绍了一绝。课后请大家借助网络,查询资料,模仿《黄山奇松》,将另外三绝任选一绝写下来,还可以配上图片,通过Email信箱发给我。让老师“无须跋山涉水,黄山胜景一览无余。” 《黄山奇松》教案 篇3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出示黄山图片,师:面对这茫茫的云海,嶙峋的怪石,苍翠的树木,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有过这样的感慨:(幻灯出示) 2、▲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明)徐霞客 3、通过前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你对黄山有哪些了解?生自由说,引入欣赏“黄山四绝”图片,(点明:在四绝之中,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4、▲ 板书课题,指导读题并质疑。 (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一下黄山松的奇美。先扫清字词障碍。 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前期的预习和自身生活知识的积累,有效带动课堂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合作探究,学习字词。 1、出示生字: 誉 陡 屏 宾 屹 卧 ①小组合作学习。 ②提醒区别“宾”“屏”的读音 2、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投影。 (2)观察,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重点指导:卧、誉(引导分析笔顺、结构等) (3)师范写,学生描红。 (4)听写检查,评讲。 3、由词入句,指导朗读。 (幻灯出示)情有独钟 郁郁苍苍 姿态优美 饱经风霜 枝干遒劲 充满生机 千姿百态 潇洒挺秀 神奇秀美 ①各形式读,及时纠正。 ②读了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吗? 4、我们试着将词语放回课文,一起来朗读课文。 分节赛读课文(及时正音,指导读难读的句子)。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生字教学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体,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增强生字的记忆和运用。 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生分段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大意。 2、师指导朗读。 3、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重点描写了什么?(概括时要简洁、准确,引导归纳大致内容) 师边听回答边板书: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千姿百态 4、再读课文。 四、联系背诵,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最为喜欢的奇松文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黄山奇松“奇”在何处。 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千姿百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实践目标:通过朗读、赏析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 情感目标: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体会黄山松的奇和美。 难点:引领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合作探究法、讲读法等 【教学准备】 PPT课件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搜集《黄山奇松》的资料(图片、视频等),进一步了解黄山奇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你知道这句诗赞美的是哪座名山吗?(黄山)你对黄山有哪些了解?指名说。 2、欣赏“黄山风光”视频。 设计意图:叶圣陶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学生学习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这里利用视频资料,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和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 3、看来,刚才大家已经深深地被黄山的风光吸引了,那么,在这美丽的黄山之中,最让人们情有独钟的是什么呢?大家知道吗? 出示课题,引出“黄山奇松” 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首先请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指名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感受黄山山松的奇美! 4、出示第一段,齐读 你读出了什么? 出示四绝图片。 设计意图:展示黄山“四绝”图片,复习了“黄山四绝”所指,形象快捷地让学生对黄山有了具体、生动的印象,激起学生想了解黄山的兴趣。 理解词语:情有独钟、陡崖、潇洒、挺秀等 让我们美美地读读第一段。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 要看奇松,最好的去处就是被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让我们登上玉屏楼吧! 出示图片。 2、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自由读第2自然段,指名说 3、 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描写三棵奇松特点的语句。 (1)品味迎客松 ①小组代表汇报,出示“迎客松文段”,齐读。 ②迎客松奇在哪里?出示句子“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品读。 ③一奇在姿态,理解 “遒劲 ” ④二奇在历史悠久、生命力强 ,理解“饱经风霜”,出示老人图片。 “饱经风霜”是本课需要重点理解的一个成语,对于阅历较浅的城市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采用以图解词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很直观、形象建立对词语的印象,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黄山松在生长过程中历经了很多艰难险阻。 用“饱经风霜”说一句话。指名说。 这棵迎客松在成长过程中历经了多少艰辛啊,风吹不倒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真是一棵奇树!再读句子。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⑤三奇在热情好客 出示句子:“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好客的迎客松正热情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交流发言,并加上动作。 同学一起站起来,学一学迎客松,伸出你热情的手臂,表演读这句话。 ⑥迎客松多好客热情啊!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理解“象征”(代表,最重要的,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好客) ⑦学到这,我们不禁赞叹——(出示诗歌,齐读)“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 设计意图:课外诗歌的出示,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面,增加了诗词句的积累,声情并茂地朗读,使黄山松的形象也因此更显高大。 (2)感受陪客、送客松 ①小组代表汇报,出示“迎客松文段”,齐读。 读完,你发现了什么?陪客松有什么特点? “绿色的巨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绿色的巨人”突出了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茂盛。 通过朗读来表现。指名读,全班读。 看,陪客松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呢?(学生说话) ②小组代表汇报,出示“送客松文段”,齐读。 送客松 ——小组代表汇报,出示送客松文段 出示图片,观察一下送客松有什么特点? 理解“蟠曲”、“天然盆景”。 用朗读体会它的美,小组读,全班读。 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 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再读一读第二段,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4、争当小导游:介绍三大奇松。 设计意图:本次小导游练习,既是对前文学习的一个回顾、总结,又再次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落实了课后第一题的背诵任务,减轻了学生课下学习压力。 三、总结拓展 1、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2、“屹立”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谁给我们做个动作看看。一生表演动作。 3、大家想看看这些千姿百态的松树吗? 播放松树图片,边展示图片,师边解读。 4、看完了图片,再来读读这一段,读出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指名读,全班齐读。 5、这段话里有一个符号,(手指省略号)它有什么作用呢? (省略了松树的其他形态) 6、那你还能想到松树的哪些形态呢?指名说。 设计意图:此处是一个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入口。学生在轻松、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脑中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激励学生放飞想象。又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了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7、在课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同学也搜集了一些黄山松的图片,一起欣赏下吧!播放松树图片,师解读。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课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对黄山奇松充满好奇,积极搜寻黄山松的课外图片。课堂上的交流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课外实践情况,另一方面开阔学生的眼界,把学生带入“奇松”世界。 这些松树可真是千姿百态啊!让我们再读一读最后一段吧,再次感受黄山松的千姿百态。(齐读) 8、出示课堂小练 关于黄山,真有说不尽的美景,道不完的神奇,中山某旅行社准备开辟“中山——黄山”的游览线路,请你为旅游公司设计一条“有创意又吸引游客”的广告词。先和同桌讨论一下,再写下来。 全班交流。 9、总结全文:同学们,我们今天真有眼福,有幸欣赏到了千姿百态的黄山松,并感受到了它的奇美。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能亲眼看看黄山的奇松,浏览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祖国山河的美。 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 千 迎客松 优美遒劲 姿 百 陪客松 绿色巨人 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