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那树》教学设计的内容 |
范文 | 《那树》教学设计的内容 【课型】 现代散文阅读指导。 【教学目标】 1、学习并巩固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修辞方法等有关知识; 2、培养概括、分析、鉴赏等阅读能力; 3、认识保护古树名木的意义,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和社会发展等层面的思考。 【教学重点】 鉴赏写作方法和语言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写作意图。 【教学设想】 1、以这篇文章为例子,教给学生切实的现代文阅读方法,并结合中考现代文阅读题,指导答题方法。 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第一课时导学,第二课时讲练。 第一课时 一、通读全文,概知大意 二、了解作者王鼎均 三、落实字词 四、完成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好大一棵树》。(约5分钟) 二、阅读方法指导“阅读三问” 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 三、落实“写什么”(约15分钟) 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要先弄清作者写了些什么内容,这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和鉴赏作品艺术特点的基本前提。一般方法是:逐段概括,然后分层次概括,最后是整体概括。 我们知道散文的内容是描写见闻、表达感悟,那么本文写了哪些见闻和感想呢?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概括、评析。 1、每一段怎么概括:古老、坚固、造福;被围、孤立、无怨;倒下、肢解、闷死。 2、每一层怎么概括:茁壮、转折、悲壮;或早期、近期、现在 3、这一篇怎么概括:一棵古老坚固而且造福于人类的大树最终被人类伐倒,表达了对大树命运的痛惜。 四、理解“为什么写”(约10分钟) 即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的文章开篇点明主旨,或是卒章显志,这是直露的表达;有的文章托物言志,含而不露,这是委婉的表达。对于含蓄的文章,要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方法一般是:展开联想,结合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4、作者仅仅是为了写一棵树吗?(答题注意采点) ⑴ 大树是人类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的象征; 保护古树名木的意义: ① 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见证。 ② 古树名木为文化艺术增添光彩。 ③ 古树名木也是名胜古迹的佳景。 ④ 古树是研究自然史的重要资料。 ⑤ 古树对研究树木生理具有特殊意义。 ⑥ 古树对于树种规划有很大参考价值。 ⑵ 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畸形发展,从而导致文明失落的深刻忧思。 ⑶ 从而激发我们探索人类文明的出路。 5、对那树,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怎么看?(答题注意采点) ⑴ 作者对那树怀有深情,认定大树的价值和品格:绿化环境,荫庇百鸟,护佑人类。 ⑵ 而“交通专家”却仅从交通的角度考虑问题,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目光短浅。 ⑶ 我认为: 。 6、在环境、生态、历史、文化问题上,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在现实社会比比皆是,你能举出例子吗? ⑴ 北京原来有周长几十公里的内外城墙(如右图),这是我们的祖宗留下的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可惜的是,也是为“交通”考虑,有700年历史的`城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野蛮的拆除了,目前仅存南侧东端五百米与西端数十米残迹(如左图)。 ⑵ 我们学校,中山大学、光大花园等区域,都很注意保护古老树木。 ⑶ 三峡文物保护工程,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文物抢救保护行动。1087处需保护的文物点都将在2009年三峡工程全部建成前得到抢救与保护,其中700多项地下文物规划的总勘探面积达1600万平方米,还有300多处题刻、古桥梁、古民居、古建筑等地面文物。 五、学习“怎样写”(约15分钟) 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即用怎样的手法和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1、写作手法:托物寄意。 2、本文线索:大树的命运 3、层次清晰:有明显的语言标志:“但是”、“这天”。 4、表达方式:主要运用了记叙和描写。客观、冷静、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5、引用传说:“据说”、“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 6、语言运用: ⑴ 排比: 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形成什么关系? ⑵ 比喻: 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 计程车像饥蝗拥来。(形象的说明了车流拥挤,) ⑶ 拟人: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于是交通专家决定砍掉那树。” 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电锯从树的根部锯下去,锯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锯末。” 这两个句子哪个更好?为什么? 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 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 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饶行一周……来参加树的葬礼。 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他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⑷ 简洁: 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 几个以违规为乐的摩托车骑士跌进去,抬进医院。 (含蓄的表明了作者对违规生祸者的批判态度。)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