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古诗》教学设计
范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教学设计1

【课前透视】

1、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

2、《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3、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

4、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

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二、对话平台

1、自学:

⑴ 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⑵ 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2、感悟:

⑴ 自由读古诗,思考:

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⑵ 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

(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⑶ 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① “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插图,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② “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③ 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

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④ “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三、朗读

1、自由读:

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

指名读;

配乐读;

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四、背诵

1、情境背诵:

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练习

1、填空:

离离______________,

一岁一____________。

野火______________,

春风______________。

篱落疏疏一径深,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飞入菜花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六、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

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中,环节之间不够紧扣,有些拖沓。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关注不够,忽略了学生对古诗文的感悟。教学设计应作些更改。教案可如上。

第二课时 一、对话平台

1、回顾:

⑴ 背诵古诗〈草〉。

⑵ 引题,揭题,解题。今天我们还要再学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小诗:《宿新市徐公店》。

宿:住宿。

新市:地名。

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

二、自学

1、学生自由读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读,相互帮助。

三、交流

1、检查自学情况。

2、正音:

宿:sù

疏:shū

3、指名读,男女生读,竞赛读,齐读。

4、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⑴ 自由读,边读边想:

课文描写的暮春时节的哪些景物,如果我们要给这首小诗配上一幅精美的插图,应该画些什么?

⑵ 交流:

(逐句逐句)根据学生发言,相机作画:

篱落疏疏一径深:画上篱笆,要稀疏些,还要画上一条小路,要狭长。

树落花头未成阴:画上树,枝叶不是很茂密,树下也要画上树叶。

儿童急走追黄蝶:画上儿童,要在跑的,正在追赶黄色的蝴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还要画上很多很多的菜花。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春季,油菜花。)

5、指导读:

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

(高兴、喜悦,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四、背诵

同桌互背;

指名背;

挑战背;

齐背。

五、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3、搜集在《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写春季的诗,并试着背下来。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写字

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伴教锦囊】

一、词语解释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二、相关链接

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

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

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阅读在线

《春日》 《清明》

朱 熹 杜 牧

胜日寻芳泗水滨, 清明时节雨纷纷,

无边光景一时新。 路上行人欲断魂。

等闲识得东风面, 借问酒家何处有,

万紫千红总是春。 牧童遥指杏花村。

《咏柳》 《游园不值》

贺知章 叶绍翁

碧玉妆成一树高, 应怜屐齿印苍苔,

万条垂下绿丝绦。 小扣柴扉久不开。

不知细叶谁裁出? 春色满园关不住,

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枝红杏出墙来。

【课后反思】

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时,改掉了第一教时有讲无悟的方法,而是利用为小诗作图的机会,创设了一种情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然而然的理解诗意。这种方法一点也不生硬,效果还不错。

《古诗》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两首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4.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和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4.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师举起空白的第四课)同学们,老师今天这节课没有准备,想请你们来当我的老师!

大家想一想,如果让你来当我的老师,你教教我怎么学这两首古诗呢?

(二)师生共同设计自学步骤:

1.我们先用第一首诗做实验。(生讨论如何教老师,全班交流)

2.师引导小结(即学生自学方法)并板书:

①解诗题(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②解难解词。

③理解诗句(用使用参考书、看插图、想象、反复诵读、串讲诗意、解课后题等方法)。

④归纳中心(体会作者情感)

⑤谈读诗感受。

⑥有感情朗读。

(三)实施师生共同学习:

1.请同学上讲台当小老师,为全班和老师解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2.理解难解词: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3.理解诗意:

用使用参考书、看插图、想象、反复诵读、串讲诗意、解课后题等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a串讲: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b积累词语:听到喜讯为何还“涕泪满衣裳”?可以用哪个四字词形容他?(喜极而泣、唏嘘不已……)

c有感情地朗读。

②“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a看插图,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想象人物的心情。

b词语积累:“喜欲狂”和“涕泪满衣裳”矛盾吗?可以用哪个词解释?(悲喜交加)

c想象:诗人离开家乡这几年,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d由此你可以想象得出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师补充: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d串讲: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e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心情。

③“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a串讲:在大晴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b“白日”每天都有,为何此诗要强调呢?象征着什么?(诗人的生活重见天日,心情愉悦)

c读出诗人的好心情。

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a“即”和“便”都是表示什么的词语?诗人用在此的目的是什么?可见诗人语言精练。

b串讲: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⑤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4.总结全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5.师引读,生齐读.

6.请一位同学带大家读背古诗。

(四)师引导生认识这首古诗结构、韵律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⑤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六)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古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理解事歌意思。

4.积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从中感悟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赞美自然之情

领悟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工具书、反复朗读、质疑理解诗歌意思,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赞美自然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诗词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具:

录音机、幻灯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教学流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学生试读,诵读。

2.听录音,学生边听边想象: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哪知道的?

三、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1.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古诗?

2.归纳如下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入诗境―悟诗情

四、“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1.指名简介苏轼。说说诗题怎样读?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2.指名朗读诗句,注意咬音准确。

五、“明诗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利用工具书理解诗意。同桌交流、讨论。

六、“入诗境,悟诗情”

1.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诗句中体会到的?汇报、交流。

2.诵读诗句,体会情感,感受意境。

七、领悟作者巧用修辞,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1.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西湖景美的?

2.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八、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板书课题

二、复习上节课的学法。

三、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四、自查释疑,读懂诗意

1.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3.观察图片,感受画面之美。

五、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结合诗题,引导质疑:诗人遥望洞庭湖,望见了什么?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湖光秋月两相和”(和谐之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朦胧之美)

“白银盘里一青螺”(艺术之美)

六、反复诵读,体会诗境

1.轻声自读,想象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七、领悟作者巧妙的表达方法

八、拓展延伸

《古诗》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图片、录音朗诵、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传说白居易十六岁时自江南赴长安应试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访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他的姓名,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等到展开白居易的诗作,读到《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自此名声大振。这节语文课,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草》。

(板题)

这是从原诗中截取的一部分。

二、范读课文,学生领会

师范读古诗,生认真听生字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古诗,要把字音读准。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

2、幻灯出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⑴生诵读诗句。

⑵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把“枯”和“荣”分别贴在相应图片的下面,并说出理由。

⑶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离离”。

⑷谁知道“岁”是什么意思?

⑸指导朗读。读出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

⑹生练读、指读、评价读。

3、幻灯出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⑴你怎么理解“烧不尽”、“吹又生”?

⑵指导朗读,读出野火的无情、野草的顽强。

4、配乐诵读全诗:

(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

(男女生比赛读)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枯、荣、烧”。

2、练习组词,并用“光荣”造句。

3、观察每个字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讲解、示范、指导。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你还知道白居易的哪些诗作

七、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用完整、连贯的话说一说。

(指名说)

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当的看到这一情景又是怎么说的吧!

(听录音诵读全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板题,生齐读课题)。

(学生生字:宿,正音,平舌音)

2、组词:

请姓徐的同学(或认识姓徐的人的同学教大家识记这个字)

你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古诗,要把字音读准。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

2、幻灯出示“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

⑴生诵读诗句。

⑵新市徐公店周围景色如何?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小组讨论交流)

⑶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画一画再现新市徐公店吧!

(生画画)

⑷指导朗读,生认真体会。

⑸生练读、指读、评价读。

3、幻灯出示“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⑴生诵读诗句。

⑵此时此刻,你眼前又呈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生先说一说,再画一画,最后读一读诗句)

4、配乐诵读全诗,体会感情。

5、你能把古诗编成一个连贯而完整的小故事吗?小组合作试一试。

6、背诵诗句。

四、指导书写

1、认读“宿、徐、店、未、追、菜”。

2、正音:“宿、菜”是平舌音。“追”是翘舌音。

3、同桌互相练习组词。

4、用“追逐”造句。

5、观察每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6、师讲解、示范、指导。

7、生描红、临摹。

《古诗》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第一首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初读本课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异同。

3.引导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4.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评: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5.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

(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点评: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可谓讲在“关键处”,有画龙点睛之妙。)

2.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点评: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3.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评: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因此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顾全诗,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2.略读第二首诗。

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古诗》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课文插图,录音),学生自带水彩笔,做风筝的材料(棍子、彩薄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指名说)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下面我们学习第一首古诗,谁能读准?

(板书:春晓,指导读准“春”的读音)

二、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分小组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4、谁勇敢地站起来读给家长听听?

(可多请几位学生读)

三、再读感悟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⑴ 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

⑵ 诗中哪里讲了鸟?读给大家听听。

(处处闻啼鸟)

⑶ 同学们,瞧(师指画面:动画演示鸟飞,鸟叫),你想说什么?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⑷ 哪里讲了花?

(学生读出:花落知多少?)课件演示花落地的过程。

⑸ 学到这里,一个疑问难住了老师:花怎么顽皮地落到地上去了?请小朋友读读整首诗,用一句诗来告诉我。

(夜来风雨声)哦,我明白了,是夜晚风吹雨打的原因。

2、这么美的画面,大家一定很喜欢吧!那该怎样读这首诗呢?

3、指导朗读。

四、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把眼睛闭上,听老师读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

2、指导背诵。

五、扩展活动

这么美丽的画面,拿出你们手中七彩的笔,画出七彩的春天吧!

第二课时

一、猜谜激趣

1、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听清谜面:

一只蝴蝶轻轻飘,

顺着风儿上九霄。

一心向着云外飘,

可惜绳子栓住腰。

2、这是什么?

(指名说)

3、大家经常放风筝吗?觉得有趣吗?

(指名说)

二、揭题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瞧,图上的几个小伙伴正玩得带劲呢!

2、诗人把他们写进一首诗中,大家想读读吗?

三、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指名读,齐读。

四、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样写的?

(指名回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全班齐读。

3、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

4、诗中是怎样写的?

(引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5、小伙伴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情趣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五、读诗想画画,指导背诵

1、师配乐朗诵,小朋友闭上眼睛听,再说说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

2、看图背诵,全班齐背。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8 16: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