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
范文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1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通过深入阅读,体会不同人士对于故事的不同评价。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文作者用寓言的手法写了一只狼四天发生的故事——追捕羊、兔、松鼠的失败与被老虎追捕的经历,因为狼的不留余地,导致自己被送入虎口。作者用富有哲理的思维方式,对这只狼的案例借各界不同人士的内在逻辑思维趋向,表露看法。故事虽短小,但这只狼的不留余地,却给人留下了一个思考的余地。人们指责着狼的愚蠢与不明智,因为他们都在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看待事物都在奔赴一个自己认为有益的目标。狼的遭遇,繁衍了各界人士的思考,对人生、对环境、对计划等等。精辟的`言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2、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教学难点: 理解各界人士对故事的不同评价。 4、教学突破点: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活动提示,先弄清楚各界人士是什么样的人,然后结合他们的职业来理解他们的评价。 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新课,齐读课题。并指生读课文。 2、同学们评议读得怎么样。 (二)读课文,注意读得文通字顺。 (三)结合课前的预习,汇报自学的成果。 师:同学们之前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有哪些需要同学们的内容请大家充分交流。 关注字音、字型、词义、等基础知识部分。 (四)在把文章读流利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观察作者画的这两幅画,谈谈你的看法。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书后习题,试着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根据时间顺序可以给文章分为两段: 第一段:(1——5)讲述狼的故事。 第二段:(6——12)不同人士对故事的不同评价。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请两名同学分别来读文章的两个部分,试着概括其主要内容。 (二)精读文章,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精读文章进行学习,将其中你认为最值得研究的语句找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其中的含义。 结合书后第二题所给出的重点句子。 2、含义深刻的句子: 不同人士对故事的评价。(几个句子。) 3、在读这个故事时,可以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讨论交流自己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讨论书后的“讨论”题,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体会。 2、相机进行朗读指导。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形象、身份、特点,在读到评论性的语言时要读得沉稳、深刻。 3、体会这个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整篇文章又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板书设计: 不留余地的狼 哲学家、唯心——唯物 宗教学家、善——恶 环境学家、生态平衡 经济学家、盈——亏 军事学家、强大——弱小 农民、种植——收获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2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学会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几处对比描写的作用。 3、懂得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4、导读《小王子》,走进名著,从中感悟。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 2、理解孩子和大人的思考为什么会不同。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初解题意 1、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王子》这本书吗?能说说对它的了解吗? 2、《小王子》是书籍世界里的一个奇迹。它的作者是法国的圣埃克苏佩里,他不是一个职业作家,而是一名空军飞行员。但是,在西方世界,这本书的印数仅次于《圣经》,迄今已发行了许多亿册。这个成绩的确也得之无愧,世上只有极少数作品,如此精美又如此质朴,如此深刻又如此平易近人,从内容到形式都几近于完美,却不落丝毫斧凿痕迹,宛若一块浑然天成的美玉。 《小王子》被称做哲理童话。的确,这本书不但非常适合于孩子们阅读,同时更是写给某一些成人看的。用作者的话来说,它是献给那些曾经是孩子并且记得这一点的大人的。 3、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读读书中的小故事,请同学们一起轻轻地读课题——《蛇肚子里的象》。 4、读课题的.时候,你的脑海中闪现出了什么问题吗? (如:蛇肚子里怎么会有象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我们请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并把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字词的读音做好标记,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2、订正朗读中的错误,评议朗读情况。 3、自学生字生词,并进行交流 ⑴学生强调需要注意的字词的读音 蟒(mǎnɡ)蛇、捕(bǔ)蛇、囫(hú)囵(lún)、反复(fù)、剖(pōu)视、中辍(chuò)、接触(chù)、始终(zhōnɡ)、结(jié)交 ⑵强调生字字形 嚼:右下角是艮字少个撇,再把捺变成点,并且加上寸 帽:巾+冒 ⑶查词典解决生词 咀嚼:把食物嚼碎。 囫囵:整个的,完整的。 杰作:杰出的作品。 剖视:深入分析,仔细观察。 中辍:中途停止。 心灰意懒:情绪低落,意志消沉。 迁就:将就,迎合别人。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轻声朗读课文,并且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故事呢?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写“我”画了两幅“蛇肚子里的象”的作品,可是却无法让大人们理解。而当“我”不再和他们研究图画转而谈论大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时,他们都很高兴。) 3、课文围绕着两幅作品的产生及相关的故事进行记叙,你能依此为线索,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吗? 学生尝试把课文分成这样两个部分,感受作者清楚、有序的表达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我”画了两幅蛇肚子里的象,可大人们都不能理解。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写“我”迎合大人们的世界,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使他们接受。 4、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再来读读课文。 四、作业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3知识和技能: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学习作者利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读中感悟促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红军战士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学习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英勇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红军战士的精神,学习作者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1 《七律·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讲述了一段震惊中外的历程。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面对种.种艰难困苦,面对地方军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在极其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走进大雪山,感受当年红军翻越大雪山的艰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2、听写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小组内评改,纠错。重点: 戳:读音chuō,注意“羽”字头的变化。 踉跄:读音liànɡ qiànɡ。 3、学生相互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师生共同解决难度较大的词语。 4、全班齐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3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感受。 四、齐读全文,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还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红军长征图中的雪山到底给那些战士们带来了那些问题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习1-4自然段,感受雪山环境的险恶 (一)学习课文第1、2段。 1读课文第1、2段,勾画出写雪山特点的语句。 2引导学生概括大雪山的特点。(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天气变幻莫测)抓住“白雪皑皑”、“终年不化”体会气候的寒冷,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天气的变幻莫测。引导学生思考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指导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3、4段。 1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整整八个月了,他们现在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自由读课文第3段,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2汇报勾画的内容。 3这样的队伍翻越这样的雪山,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4面对险恶的环境,面对重重困难,红军将士的态度是——齐读第4段。你从感叹号中悟出了什么?(态度坚决、毫不犹豫)该怎样读?引导学生读3、4段。 三、学习5-6自然段,感受红军的无畏精神 (一)学习第5段。 1、红军在翻越大雪山过程中首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默读课文第5段,在相应的句子下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一到山脚……到处都是雪,雪,雪。”“这里的地形……摔下雪壁。”体会环境的险恶。 作者不惜笔墨着力进行环境描写用意何在?面对险恶的环境,红军战士怎么做的? 这些险恶的环境与“被救出来的人,拍拍身上的雪块,系好鞋带,又归队继续前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引导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二)学习第6段 1、红军战士越往上爬面临的困难越大,“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艰难地前进,“拼尽”可换成哪些词?为何用“拼尽”?默读第6段,并在相应的.词句下作上记号。 2、全班交流。 从“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颤”体会天气冷到极点;从“头晕脑涨,呼吸困难”、“要是……就……”这些句子中体会红军将士迈步前进极端困难,并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所以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挑战极限,翻越雪山。 3、引导朗读,并通过引读、结合插图或浮现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背诵本段。 四、学习7-12自然段,感受红军的革命情深 过渡:雪山无情,人有情;气候恶劣,但“人定胜天”!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用顽强的意志,人间的真情去战胜那坚实的冰山的! 1、读7-12段,在你深受感动的地方作上批注。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 3、全班交流。 从“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可看出,战士江良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忍受着怎样的痛苦折磨在风雪里前进。 从“指导员望着……心想……也要挪过山去。”可看出他们患难与共,唇齿相依;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4、第11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5、读12段中写景的句子,与前面写景的句子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色彩不同,烘托出红军战士战胜自然,越过雪山的喜悦心情。) 五、感受胜利的喜悦 红军胜利会师,想象战士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小组互谈感受,指名反馈。 六、作业练习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有何收获 2.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14、翻越大雪山 无畏的精神 雪山环境险恶走向胜利 崇高的革命精神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3、学习作者利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七律·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讲述了一段震惊中外的历程。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面对种.种艰难困苦,面对地方军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在极其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走进大雪山,感受当年红军翻越大雪山的艰难。 2、板书课题:翻越大雪山。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及书写。 戳:读音chuō,注意“羽”字头的变化。 踉跄:读音liànɡ qiànɡ。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3、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感受。 三、感受雪山环境的'险恶 学习课文第1、2段。 1、读课文第1、2段,勾画出写雪山特点的语句。 2、引导学生概括大雪山的特点。(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天气变幻莫测)抓住“白雪皑皑”、“终年不化”体会气候的寒冷,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天气的变幻莫测。引导学生思考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指导朗读。 学习课文第3、4段。 1、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整整八个月了,他们现在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自由读课文第3段,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2、汇报勾画的内容。 3、这样的队伍翻越这样的雪山,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4、面对险恶的环境,面对重重困难,红军将士的态度是——齐读第4段。你从感叹号中悟出了什么?(态度坚决、毫不犹豫)该怎样读?引导学生读3、4段。 四、感受红军的无畏精神 学习第5段。 1、红军在翻越大雪山过程中首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默读课文第5段,在相应的句子下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一到山脚……到处都是雪,雪,雪。”“这里的地形……摔下雪壁。”体会环境的险恶。 作者不惜笔墨着力进行环境描写用意何在?面对险恶的环境,红军战士怎么做的? 这些险恶的环境与“被救出来的人,拍拍身上的雪块,系好鞋带,又归队继续前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引导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学习第6段 1、红军战士越往上爬面临的困难越大,“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艰难地前进,“拼尽”可换成哪些词?为何用“拼尽”?默读第6段,并在相应的词句下作上记号。 2、全班交流。 从“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颤”体会天气冷到极点;从“头晕脑涨,呼吸困难”、“要是……就……”这些句子中体会红军将士迈步前进极端困难,并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所以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挑战极限,翻越雪山。 3、引导朗读,并通过引读、结合插图或浮现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感受红军的革命情深 过渡:雪山无情,人有情;气候恶劣,但“人定胜天”!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用顽强的意志,人间的真情去战胜那坚实的冰山的! 1、读7~12段,在你深受感动的地方作上批注。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 3、全班交流。 从“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可看出,战士江良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忍受着怎样的痛苦折磨在风雪里前进。 从“指导员望着……心想……也要挪过山去。”可看出他们患难与共,唇齿相依;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4、第11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5、读12段中写景的句子,与前面写景的句子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色彩不同,烘托出红军战士战胜自然,越过雪山的喜悦心情。) 六、感受胜利的喜悦 红军胜利会师,想象战士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七、作业练习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有何收获。 2、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下来。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5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难认难写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体会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难认难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题。 1.还记得第九课辛弃疾写的那首《清平乐》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茅檐低小……” 2.“清平乐”是个词牌名,它表示填词的平仄、韵律、节奏格式。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也是这样的词牌。 3.板书课题:21.清平乐·六盘山 4.读课题。你明白了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一首词。以“清平乐”为词牌名,“六盘山”是这首词的题目。 5.这首词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六盘山又在哪里?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课文录音。 2.听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1935年9月带领红军第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有感之作。正式书写是在1935年12月。) 3.自由读课文。 4.自学生字及词语。可边读课文边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画记出来,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也可以先读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再读课文。如果课文中除了生字还有不认识的字,可请教同学或老师。 5.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将课文读准读通,交流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 6.检查生字读音。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缨、缚、梁、眺、陕、诵 (2)交流难点字的识记方法。“缨、缚、梁、眺、陕、诵”六个字可以用与形近字相比较的方法识记。 缨——樱 缚——搏 梁——粱 眺——跳 陕——峡 诵——通 读准后鼻音字:缨、梁 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1.将生字放回到课文中,读一读课文中的词语。 长缨山梁陕北缚住 谈古论今天高云淡红旗漫卷瓦窑堡不朽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3.检查评价,请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适时评价。 4.多读几遍,讨论疏通词句。 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理解“山梁”。 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眺望、吟诵。 交流搜集的长征资料,理解“第一方面军”“六盘山”“会师”“瓦窑堡”“陕北革命根据地”等词。 5.课文有几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第一部分是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第二部分是介绍这首词产生的过程。) 四、指导学生写字。 1.观察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字,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梁”字上部的点画较多,注意写好。 眺:左边是“目字旁”,不要写成“日”。 朽:与“巧”比较识记。 2.自由书空写一写。 3.将每个字描红一个,临写两个。写完后,同桌互相评价。 五、作业设计。 1.把这篇课文读流利,读给家人听。 2.用本课的生字做词语卡片。 3.找找长征的故事,读一读。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