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合集4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结合课文理解生字新词。 2、通过有感情地品读,引导学生认识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以及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志向。 3、通过对重点段的品读感知,掌握金蝉脱壳的过程和特点。 4、理清表达顺序,感知课文的表达方法,能准确地背诵4、5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脱壳的过程,感受自然的神奇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主要目标: 1、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划出陌生字词,能结合课文自学。 3、初步感知文本的结构,理解课文的内容。 4、指导学生写字,完成习字作业。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生活情境,整体感知文本 1、夏天刚刚过去,在夏日中蝉给我们增添了不少生趣,我们是农村的孩子们,恐怕都捉过蝉,能把当时捉蝉的情境给大家讲一讲,让我们分享一下当时的快乐吗。 2、师生进行简要交流,激发学生再现当时的捕蝉场面。 3、你们知道它是怎样脱壳的?(如果生知道,让其简要说) 4、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地了解一下蝉是怎样脱壳的。 5、板书: 6、金蝉脱壳 读题,正音。(除在这个成语中读qiao其它都读ke。) 理解这个成语的大体意思。 7、激发自读,整体感知课文 A、我们课文中描写的这个蝉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脱壳的呢?请大家默默地朗读,边读边感知。 B、学生带着问题默读一至两遍感知。 二、正确流利朗读文本 1、刚刚大家通过自己的默读,相信对蝉是什么样子,以及是怎样脱壳的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了,现在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能把书读得正确流利,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A、划出自己感觉陌生的字词,读准,并结合课文理解。 B、一句一句朗读,读准每一句,达到流利通顺。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节节过关,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并能让绝大多数人读得正确流利。 三、理清文本结构,感知文本内容 1、我们的课文题目是金蝉脱壳,课文的哪些小节是写金蝉脱壳的,再读默读课文,标出。 2、与生简要交流,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内容结构。 四、指导写字,完成习字作业 1、引领学生仔细读字,体会字的间架结构。 2、有重点地指导一些字。 3、学生完成习字作业,教师再有针对性地指导。 〖自我点评 我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更需要有务实的精神,这一课时要解决最基本的语文,书需要正确流利地读,文本内容需要整体地把握与理解,字需要留给大量的时间让其工整地写。想在40分钟内完成这些基本任务,自己的每个教学环节必须干净、利索、有效。在设计这一课时时,我尽力地这样做了。 第二课时教学(详案) 完成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品读,引导学生认识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以及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志向。 2、通过对重点段的品读感知,掌握金蝉脱壳的过程和特点。 3、感知课文的表达方法、理清表达顺序,能准确地背诵4、5两个自然段。 主要目标: 通过品读脱壳的过程,感受自然的神奇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模块一:直接引入,(并感知脱壳前样子) 1、板书课题,读题,读出形象来。 2、指题设疑: A、指板书金蝉,刚爬上树的蝉是什么样子的?――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的亮光 B、这金蝉是怎样从坚硬的壳里慢慢爬出来的,快速找到课文描写这情景的小节,读一下感受一下。 (学生可以先通过浏览方式找到那个小节,再细细地读,如果不是这样,给予指导,教给读书方法。) 模块二:感受怎样脱壳 1、大家刚读了一遍,脑中对蝉虫的脱壳过程是不是很清晰呢?再默默地把这节读一遍。 2、蝉虫在脱壳时,肯定不是一下子就从壳儿里跳出来的,他身体的各部位得一样一样地出来,哪个部位先出来,哪个后出来,即它脱壳的顺序你们知道呢。再读一下这部分,感受它的脱壳顺序。 3、交流,让学生说一下或按书读一下。 4、板书:背→头→脚→尾 5、再把这部分好好读一下,把这个脱壳的顺序与过程清晰地映在自己的脑中。 6、现在是不是感觉亲眼看到这脱壳的情景了?请你们把脑中的这个清晰画面读出来。 (让学生注意,要想把头脑中的这清晰的场面表达出来,必须得控制好语速及要把一些重要的词语说给慢一点,饱满一点,如头钻出来了,头后虽然没有停顿,但必须得停一下,把这个头说饱满一点,这样才能更清晰地表达。) 7、你们感觉在这个脱壳的过程中,哪个部位的出来最有趣,你能不能很形象地把这个部位脱壳过程叙述出来。 (引领学生重点地感受蝉尾脱壳这一奇特过程,能较形象地表达出来。) 8、现在我们应该很清晰蝉是怎样露出背,钻出头,伸出脚,以及最后又脱出尾的。 这是一个复杂的蜕变过程,你们说它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会很痛苦或很困难呀?-(不会,敏捷配合得自然协调) 至此,你感觉这个脱壳的场面怎样?――(强调这一过程是奇特的,揭示大自然的无限奥妙) 9、感知写法 整个脱壳的过程这么复杂,可作者写得却十分的清晰,作者的文字就如同摄像头一样,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假如让我们来写,我们能写出来吗? 小讨论:为什么不能写出这样呢? A、观察不够仔细。 B、表达不一定能清晰,要有一个好的写作顺序。 模块三:脱壳后的蝉 1、就这样,过了一会儿,蝉还是依依不舍离开了自己的壳,这时它是白白的,并且翅膀非常小,它又是怎样变成能展翅高飞的成蝉的呢?自读下一小节感知。 2、刚出壳的蝉是白色的,翅膀也很小,它是怎样变成能飞的蝉的呢? 找出有关语句再读(再用齐读让学生深记在脑中)。 3、它的颜色变化也是非常的.多与快。自由再读,体会颜色的变化之快。 4、总结,突出这是一个魔术的过程。然后过渡到最后一节。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奇特无比的蝉吧,它是那样――(让学生齐说几遍) 而留在一旁的蝉壳,――(同上) 模块四:拓展深化延伸 1、刚刚我们一起看了蝉的整脱壳的过程,我们感觉这个过程如何――奇特。 是的,脱壳的过程敏捷,自然协调这很是奇特,翅膀的变化如此之快也是很奇特,脱壳后的蝉和壳像艺术品,这也很奇特。其实蝉还有很多奇特的地方―― 2、蝉还有很奇特的地方 A、幼虫很长寿。(简要叙述资料) B、蝉的鸣叫靠的不是嘴,也不是喉,而是肌肉。(简要叙述资料) 3、到了这儿,你们喜欢蝉吗? 告诉学生蝉其实是害虫,可能放心地去捕捉。 但它也给夏天增添了不少生机,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生趣,正如意欲捕鸣蝉一样,更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快乐,另外,它的营养丰富,是绿色的食品。 4、总结这一单元的主题特色,阐明大自然的无穷奥秘,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 篇2一、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体会笋芽儿思想感情的变化,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好第2题中的句子。 2.使学生知道笋芽儿在春雨姐姐、雷公公、小草弟弟的鼓励下,勇于锻炼,终于茁壮成长,初步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作业本》2比一比,组词。(2)听写个别生字词。 2.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1)出示课后1(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思考。 (2)讨论课后1(1),理解央求。 (3)想象表演:谁能来扮演笋芽儿,央求竹妈妈让她到地面上去?(指名一至两位学生即可,只需理解央求就行了。) (4)在这段中,春雨姑娘、笋芽儿、竹妈妈的话分别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自由试读) ①指名读春雨姑娘的话,并说说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 (温柔、关心)(声音要稍低些)然后齐读。 ②指名读笋芽儿的话,说说该用什么语气? (撒娇、畏缩)(声音要尖嫩些)指导齐读。 ③指名读竹妈妈的话,说说该用什么语气读? (担心、害怕)(声音要粗些、快些)指导齐读。 (5)齐读第一段,并选好自己认为读得好的对话部分站起来读。 3.学习课文第二段。 (1)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样学习第一段的。 (2)小结:①围绕课后思考题,理解内容。 ②抓住对话部分体会,并感情朗读。 (3)自学并反馈学习情况。 ①笋芽儿听了雷公公的呼唤,她怎样做?(讨论) ②自愿扮演雷公公、笋芽儿和竹妈妈,朗读他们所说的话。其余学生进行评议。 ③师生共同讨论本段中对话应采用的正确语气。 雷公公粗重(声音低沉) 竹妈妈不放心(理解唠叨) 笋芽儿坚决(音稍高、有力) (4)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 4、学习课文第三段。 (1)自学第三段。(用一、二段的方法。) (2)讨论,有感情朗读。 小草:坚强、不屈不挠 笋芽儿:勇敢、自豪 春雨姐姐、太阳公公:关爱。 分角色读,齐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3【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 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教学设计方案 篇4一 教学目标 1.有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5个新词语的意思;用“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的捕鱼的乐趣。 难点: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三 教学时间:3课时 四 教学准备:课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3.读通句子。4.了解课文大意。5.重点教学第一自然段。6.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 (2)教学过程 1、揭题, 2、简介鸬鹚。 1)课件呈现课题。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优美的课文 21鸬鹚。谁能把题目读准?注意都是平舌音。 3)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上网去查找鸬鹚的资料。谁能向同学们介绍有关鸬鹚的情况? 4)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定格喉囊的位置。这就是鸬鹚的喉囊。介绍鸬鹚喉囊的作用,教学“喉囊”,范写并要求学生在空白处写2遍。 5)看课题猜想课文内容——激趣。 同学们,课文以“鸬鹚”为题,请你猜猜可能写些什么内容?是否和《翠鸟》一文写法相似? 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的优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5、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 2)记住字形:窄 抹 柔 喉 拣 抛 痕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是否读正确、通顺?读后请同学们评价。 4)课文写了什么? 6、教师小结。 7、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感受到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2)交流:总的感受是很静很美; 从下列词句中感受到很静: A、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平得像一面镜子”是比喻,说明湖面没有风、很静。) B、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有窄有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垂柳、一望无垠的稻田、浮”说明很静。) C、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悠然”是自由自在的样子,说明渔人的心里很静很美。) D、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把鸬鹚比作列队的士兵,说明鸬鹚威武精神;“在等待命令”说明鸬鹚还没有行动,还很静。 ) 3)小结:第一自然段主要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小湖的平静和美丽?(湖面、渔人、鸬鹚) 4)朗读指导。 怎样读出静、读出美, 自由练读。 指名读, 评价。 齐读。 5)指导背诵:这么美的文字我们怎么把它记住呢?根据你的经验给同学们出出好主意? 8、作业 :背出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1、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7自然段,(2、抓住重点词语“一抹”、“恢复”,(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感受渔民捕鱼的乐趣。 2、教学过程 (1)复习: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2)说说听了以后总的感觉是什么? (3)导入 新课, (4)学习课文2—5自然段。 a、“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鸬鹚在等待什么命令?请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 b、交流: 1)鸬鹚在等待什么命令?(“一抹”) 2)“一抹”是什么意思呢? 3)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用哪些词语来把“一抹”代替? 3、为什么用“一抹”而不用这些词语?这是第一个研究问题。请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一定要用“一抹”,好在哪里? 4、交流:看看你研究出了多少?教师随机点拨,得出好在“一抹”写出了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动作优美、鸬鹚训练有素、渔人发现鱼儿多多…… 5、练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指名读——齐读) 6、刚才我们通过研究为什么一定要用“一抹”,研究出了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动作优美、鸬鹚训练有素、渔人发现鱼儿多多。接着请同学们研究第二个问题:渔人这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2—5自然段,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7、交流:抹出了鸬鹚下水、粼粼波纹、鱼儿多多、渔人忙碌、心情愉悦、奖赏鸬鹚。 8、指导练读2—5自然段。 9、交流:把你认为读得最好或最喜爱读的语句读给大家听——齐读。 10、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结束了,渔人载着满满一仓鱼,荡起桨,划着小船回去了。这时候湖面又怎么了?请同学们读读课文6、7自然段,哪些景物与前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边读边划出有关的语句。 11、交流: 1)天色: 2)湖面(理解“恢复”) 3)渔人 4)鸬鹚 12、练读6、7自然段,体会文章的照应美。 13、小结:渔人在这样景色优美的小湖上捕鱼,捕鱼前悠然自得,捕鱼时既忙又乐,捕鱼后满载而归,这些都写出了渔家捕鱼的乐趣——渔家乐。这就是文章的写作目的。 14、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第一自然段。 2、熟读全文。 3、完成书面作业 。 教学过程 1、齐读全文。 2、总结全文。 3、背诵第一自然段。 4、默写第一自然段。 5、指导用“恢复”造句。 6、完成其他作业 。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