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
范文 | 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教材理解】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的科普儿童诗。全诗共十小节,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妙。作者把大自然拟人化了,读起来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情不自禁地一遍一遍地读下去,在读中思考、想象、感悟、理解;在读中走进神奇的大自然,去感知大自然的美妙,产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设计理念】 教学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感悟诗歌语言文字运用之巧妙,感受祖国语言的独特魅力;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准是’还可以用哪个词代替?仿照第二小节内容自己编写第三小节”等问题加强对学生言语分析的训练,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学情简介】 本班学生具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朗读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集体学习,也能够进行自学活动,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认读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3、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教学方法】 朗读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 2、通过朗读诗歌,思考交流“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指导学生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向大家提个问题可以吗?(可以)那谁来回答一下,我们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是通过什么进行的?(语言)师:别以为只有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不信吗?大家看—— 出示课件:看云识天气等一些由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秘的图片,并配以解说。 2、师:这种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更多大自然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出示课件:课文题目,板书课题(大家齐读课题) 二、走进文本,初读正音。 1、教师范读(出示课件) 师:老师相信这首小诗你们也一定读的很棒,大家看自读提示a、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每个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B、同桌互读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词 师:同学们课文中的词语宝宝想急于和大家见面,看看谁最先和它们交上朋友。 出示词语、 a、同桌互读文中的生词。 b、先指读,后开火车读。教师重点指导“略、磷、颠”的字音。 c、板书多音字“撒” 3、检查读文情况:分小节读诗歌,课件出示: a、认真倾听给予评价。 B、思考你从文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4、找生评价,同桌间试着用“大自然用——————告诉我们——————”的句式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汇报交流:谁愿意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说给大家听一听? 三、品读文本,体会情感 好了,从同学的交流中老师看得出你们还真懂得不少大自然的语言,刚刚谁读懂了白云这种大自然的语言? 1、学习第二节 师:既然你读懂了大自然的这种语言,那你能不能把这一小节读给大家听听? a、理解“准是”(一定)你发现过吗? b、课件出示(白云高飘——晴天) c、谁愿意带着对这种现象的肯定把这一节再读给大家听听。 2、学习第三节 师: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语言多着呢!你们快看(出示蚂蚁搬家画面),蚂蚁搬家表示什么?(快下雨了) a、看着这幅画面,你能仿照上一小节,试着说出第三小节的内容吗?(找生说) b、打开书,找生读第三小节(评价:看来同学也可以成为小诗人了) c、这节中那个词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拟人(搬家)蚂蚁搬家真的会下雨吗? d、带着肯定的语气读给同桌听。 3、学习第四小节 出示蝌蚪游动的画面 a、你觉得水中的蝌蚪像什么? B、我们来看看书中是怎么说的(找生读) c、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 D、自由练读,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4、学习第五小节 师:大自然不仅把语言写在了水里,也留在了蓝天。 a、出示大雁南飞画面,师:你读懂什么? b、看看他们像什么? c、仿照第四小节试说第五小节 d、生齐读第五小节 5、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懂了什么? 【板书设计】 白云高飘——晴天 蚂蚁搬家——要下雨 蝌蚪游泳——春来到 大雁南飞——秋来到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教学重点】 1、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2、明确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研讨式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了基本内容及全文的说明顺序。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学习第一、第三部分知识。(一名学生复述基本内容、说明顺序,多媒体显示本课教学重点。) 二、齐读前两段,体会语言准确、生动特点 1、多媒体演示四季图; 2、多媒体显示问题,学生思考: ⑴ 第一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什么? ⑵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⑶ 从前两段看,本文说明的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⑷ 请选择其中至少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过渡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丰富的物候现象,那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作者又是怎样安排这些材料的?让我们一起探究学习6~10段。 三、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顺序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2、找出段与段之间的连接词,并说明这些词语的作用。 3、指出这几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4、第九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5、作者安排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四、巩固提高 逻辑顺序包括哪些? 五、拓展练习 排列语序、段序(文字材料) 六、布置作业 1、学生自由朗读; 2、多媒体显示问题,小组研讨、明确。 七、巩固提高 逻辑顺序包括哪些?(多媒体显示) 八、拓展练习 排列语序、段序(文字材料) 九、布置作业 1、收集至少三则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想一想:怎样给一个小学生介绍有关“透镜”和“噪音”的知识,并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一篇说明文。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花香鸟语 决定因素 纬度的差异 (首先) 草长莺飞 经度的差异(第二个) 空间因素 主 高下差异 (第三个) 古今的差异(此外) 时间因素 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 2、积累7个词语。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熟练地借助拼音,在语言环境中认读10个生字。 2、学习“大口框”,在描写的过程中掌握四个生字。 教学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大自然可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瞧,现在它就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2、谁会读这个秘密?[出示第一小节] 3、原来大自然也有语言。[出示课题] 4、自: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言: 1)你是怎样认识这个字? 2)给它找朋友。 5、齐读课题。 6、过渡:虽然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不会说话,但是许多现象告诉我们许多有趣的知识,你们听。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范读课文,说说你听到了什么?[音乐]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读词语,注意平翘舌音 2)区别字形并组词(甩、准) 3)书空“圈”字,你知道这个字的部首吗? 4)给“临”扩词 三、感情朗读,进行背诵 1、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语言?[示句] 2、第二节 1)会读这句话的小朋友起立,齐读。 2)“准是”什么意思? 3)填空:[白云飘得高高,_________,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4)背诵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五节 1)你能找到“往”的近义词吗? 2)一道道圈圈是什么?(年轮) 3)“甩”的动作是怎样的?(摇动、摆动) 4、“我问你答”的游戏(教师引背) 四、第六小节 1、引读 2、妙:怎样记住它?“妙不可言”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大自然的语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4、那么只有怎么做,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示句] 五、拓展、巩固 1、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你们能不能也当小诗人,照着课文的样子也来编一段小诗? 3、读词语开火车 4、书写指导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 蚂蚁 树桩 蝌蚪 教学反思 采用知识迁移的指导,有意识地将第二节讲深讲透,形成一个解读的范例,然后引导学生参照范例的学习方法,阅读、理解3—5小节同时提供给学生说话的.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减少不必要的分析。本文篇幅教短,读来琅琅上口,很适合背诵,教师采用练习提示、教师引背、同桌问答的形式,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当堂背出。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销声匿迹、风雪载途”等词语,掌握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5、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设计理念】 读说明文,重在准确地获取文中的知识信息,以及作者解说这些信息时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在学习中可运用摘要评析法来阅读,先进行整体式阅读获取说明对象的各项知识,再由篇到段、由段到句地评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展示收集的谚语,学生朗读。问:这些谚语在告诉人们什么? 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的语言(学生朗读自己收集的谚语)。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1、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标好段序,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初步感知文意。 2、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出示小黑板) 辨别字形,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 shuāi 连翘 qiào 纬度 wěi 销声匿迹 xiāo 蓑衣 suō 阻挠 náo 忌讳 huì 悄然无声 qiāo 掌握下列词语,并用词语造句: 次第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四、摩拳檫掌 通读全文,就“物候学”写出200字左右的解释性、简介性的文字。 学生课堂交流,师简评并指出:物候学知识散布在全篇课文之中。学习中应该仔细搜寻并且要将它们有条理地加以整理。在此方面养成习惯,将十分有利于做读书摘要和积累专题资料。你们看,如果我们按物候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顺序来介绍,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五、各抒己见 (出示小黑板)对这篇课文的层次划分,有四种不同的意见。选出你所赞成的一种分法并说明理由。 A、1~5 || 6~10 || 11~12 B、1~3 || 4~5 || 6~10 || 11~12 C 1 || 2~5 || 6~10 ||11~12 D 1~2 ||3~5 ||6~10 ||11~12 学生发表意见。师明确,A、B两种分法都是可以的。但同学们发现没有,不论哪一种分法当中,6至10段始终是一个整体,我们是否可以探究一下这几段之间的关系呢? 六、细嚼慢咽 学生齐读6至10段,提问: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高下,古今)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 七、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八、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布置作业: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熟读课文,把文中的雅词美句摘录下来。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现象 本质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法】 谈话、引导 【学法】 朗读、交流、感悟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世界上谁有语言?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神奇的语言,那就是——大自然也有语言,它的语言是怎样的?我们能读懂吗?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共同去学习、发现吧!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3)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4)这首诗有没有总说的小节?其他小节是怎么排列的?能不能颠倒顺序?“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3、检查自学情况 四、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5)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6)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7)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五、堂清检测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总起:大自然是有语言的 大自然的语言 具体介绍: 归纳全文: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