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考评课 |
范文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考评课】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考评课】,欢迎大家分享。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课文运用讽喻,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等特点。 3、认识邹忌进谏和齐王纳谏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本文语言不太艰深,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的要求,明确教学重点: (1)在理解内容、层次的基础上熟读全文; (2)结合写作背景,领会本文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难点 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是教学的难点。教师不应该简单地把概念告诉给学生,而应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用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设想 1、按“在朗读中感悟,在吟诵中品味”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深层内涵。 3、采用以探讨为主,以点拨为辅的教学方式,力求做到师生互动。 预习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扫除字词障碍。 2、结合习题一,熟读课文,划出妻、妾、客对邹忌赞美的话语。 课时、课型的安排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说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板书课题及作者) 教师三言两语析题(根据职业高中学生文言文诵读水平而定):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标题是后人加的。 邹忌——齐国国相; 讽——规劝别人,使别人接受; 齐王——指齐威王; 纳谏——就是君王接受臣民的劝告。 “邹忌讽齐王纳谏”可理解为“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二、整体把握(10分钟) 提出下面四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 1、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2、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 4、听了邹忌的分析,齐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板书以下内容: 三问 比美反思、三答、讽谏的依据 三思 巧谏齐王、三比(类比)、讽谏的内容 下令——三种赏赐 纳谏强国、进谏——三种情况、讽谏的结果 强国——“朝于齐” 三、讨论交流(26分钟) (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在文言文诵读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加上这是职高学生 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六篇文言文,鉴于这一点,可以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采用诵读、答疑、讨论、交流、点拨、归纳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学生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正音:朝服、间进、期年、数目 <二>引导学生提出自学中发现的问题,运用师生互动方式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1、落实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1)实词、虚词:“阅读提示”中已列出8个。 (2)句式:文中涉及了4种句式,让学生注意分辨掌握。 判断句,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倒装句,如“皆朝于齐”。 省略句,如“朝服衣冠”。 被动句,如“王之蔽甚矣”。 2、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王。根据这两个人物的.不同举动,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A、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B、邹忌为什么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 C、邹忌的“三思”,反映了他有什么样的品格?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概括出邹忌的人物形象。 板书以下内容: 邹忌 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A、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B、从进谏的三种情况看,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齐王的人物形象。 板书以下内容: 齐王 闻过则改、虚心纳谏 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3、引导、学生提出“设喻”和“类比”,解决这一教学难点。 教师点拨:“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是设置,“喻”是比方。 “设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设置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含的道理。 (1)提问: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明的? 教师点拨: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拿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所以不能轻信奉承话的道理。 (2)提间:邹忌用设喻说明的方法,拿私事比国事,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逻辑角度讲,他运用的是哪一种推理? 教师点拨:邹忌与徐公比美,省悟了妻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妻私、妾畏、客求的结果使邹忌受了蒙蔽。与邹忌相比,齐王如何呢?宫妇左右没有不偏爱王的,朝庭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求于王的。齐王与邹忌的相似处境,导致了他的结果也仍然是受蒙蔽。 这种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叫做类比推理。 板书以下内容: 邹忌、齐王(设喻说理)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求——四境之内 受蔽受蔽(类比推理) 四、感悟全文(5分钟) (职高学生虽然基础差,但口头表达能力都比较好,感悟能力也比较强,因此适合于这种开放式的讨论题。) 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谈谈你有那些感悟? 让学生充分展示讨论,集思广益,畅谈自己多方面的感悟。答案是开放的,即使有错误的感悟也不要紧。在讨论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点: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及合理化建议。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抓住恰当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在这种开放式的讨论中,教师在备课时要为教学设计预留空间,要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并且要善于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超出这个话题之外的其它争议。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课后反复诵读课文,分组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课后互相讨论,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试译全文。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