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陋室铭教案 |
范文 | 陋室铭教案集合十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陋室铭教案 篇1【教材简解】 《陋室铭》是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分别表现了人物不同的优秀品质与风范。《陋室铭》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进行描绘,极力表现“陋室不陋”,从而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品性及安贫乐道的情怀。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通常侧重于文言字词、翻译句子等知识的教授,如何将品德的教育较好地融入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这是我们这篇教案所要解决的问题。 【目标预设】 1、朗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感受其押韵美。 2、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体会“陋室不陋”。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高洁旷达的高尚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重难点】 1、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设计理念】 人一生之中不免会遭受各种不顺与挫折,语文的学习,不应该仅是知识的学习,我们应该从语文课上学到生活的态度,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有了这个想法,教学安排上就着重让学生多读,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本文的音韵美,感受作者的乐观与旷达,感受作者高洁的品性与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初读陋室,感音美 1、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刘禹锡的《秋词》,知道了他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陋室铭》,看看他对居室又有怎样的认识?(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学生齐读课题作者) 2、了解“铭” (课件展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齐读) 3、感音美 请同学们速读这篇文章,看看文中哪些字是押韵的?所押的韵是什么?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 青ing,丁ing,琴in, 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 和in韵 朗读指导:对于韵脚,我们朗读时应该读得响亮些,读得稍微长点,使韵脚能有别于一般的字词。 要想把这篇文章读得更有韵味,更美,我们还得了解这篇文章的节奏。下面老师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字音及节奏,在书上做好标注。看看你们划分的对吗?请按照这个节奏,我们男生女生分别来读一遍,看哪队读得好。 二、再读陋室,解“德馨” 作者写的陋室,是他被贬和州做刺史时居住的狭窄简陋的屋子,但他丝毫没有感受到房子的简陋。文章的哪句话体现了这个意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结合注释说说它的意思。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德馨。对于关键词,我们朗读的时候会重读,以示强调。请你为大家朗读下这句。文中是如何体现屋子主人德馨的?请画出相关语句。 展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请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体现了主人德馨,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来回答。 预设: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句话的意思是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我仿佛看到作者在绿色铺就的地毯上漫步。 这里有两个表示颜色的词分别是绿、青,走在绿色的天地中,你有怎样的感觉?环境优美啊,秀丽啊,在这样美的环境中,人们往往抛却一切,沉浸在这美景之中,内心也变得宁静。这句该怎么读?一生试读这种喜爱之情。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陋室与作者说笑的都是博学多才的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强调:鸿儒与白丁两个词语的意思。 我仿佛看到作者正与博学多才的朋友畅谈大笑,好不愉快!这里作者写自己交往的朋友都是博学多才的,还有谁博学多才?作者自己。 那么这句应该怎么读,你试试。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在陋室里可以抚琴调弦,阅读佛经。 我仿佛看到作者在陋室里愉快得抚琴调弦,翻阅佛经,沉醉其中,不知还漏出会心的笑容。 这里作者弹的是一种没有加装饰的琴,住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可见他生活条件如何?——不富裕,很清贫,很贫穷。但他是否因此悲伤呢?“谈笑有鸿儒”, 作者依旧谈笑风生,与朋友说乐。除此,他还阅读佛经,可以看出他的高雅及悠闲。 这句又该怎么读,你试试。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世俗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我仿佛看到作者,如居仙境一般,没有世俗纷扰,没有名利羁绊。 扰乱作者的是世俗的音乐,什么样的音乐我们称之为俗乐呢?(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俗的)作者向往的是雅的东西,高尚的,不粗俗的。使作者形体劳累的是官府的公文,代表着权利与名利,作者不喜欢这些东西,可见作者淡泊名利的情怀。 愉悦开心之情来读。 我们连起来,将体现屋子不陋,主人德高的语句齐读一下,感受作者那种愉悦淡然自适的心情。 (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中感受作者的德馨,并对学生朗读进行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读出作者虽居陋室,但内心依然淡然自得的情怀来。) 三、插读背景,陋室陋 (展示背景)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以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省和州当通判。按照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力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写下了《陋室铭》,并请人书碑勒(lè)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四、 三读陋室,悟其道 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居住在这样狭窄简陋的屋子里,作者竟不以为陋。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怎样的品德?(二三学生交流) 我们来回忆上学期学过的《论语十二章》里孔子赞美颜回的句子。 (展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粗饭,喝的是一瓢冷水,住在简陋的小房子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孔安国称这种品德为:安于贫乐于道。作者居陋室,不以为陋,这是安贫。能够保持高雅情操,坚守自己,这是乐道。 文中作者还写到谁具有这种情怀?——诸葛亮、扬雄,读出相关语句。 谁能说说诸葛亮和杨雄,结合注释 诸葛亮,蜀国丞相,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诫子书》。 杨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两人都是有才华有抱负的人。我们看看他们曾经的住房。 我们来了解庐和亭(PPT展示)都是比较简陋的。但是他们却能甘于淡泊,坚守自己的志趣。 作者写他们实际上是为了写谁?——写自己,自己也像他们一样具有高雅的志趣与伟大的抱负。这是一种类比的手法。 文中还有没有使用类比这种手法的?借他物来写自己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把自己有品德比作山中有神仙,水中有蛟龙,突出自己的不俗,引出惟吾德馨的主旨。 如神仙一般,似蛟龙一样,居住在陋室中,陋室就变得不陋啦?孔子怎么说的?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件展示)《论语﹒子罕》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论证“陋室”因“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达到“不陋”的完美境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作者这里省略了“君子居之”。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之情,我也会成为像孔子那样的君子,不跟你和州知县这种小人为伍。 五、总结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作者淡泊名利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具体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那么这篇文章中所托的“物”和所言的“志”分别是什么? 明确: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志: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写出了陋室不陋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和高洁的品质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在写作时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来表达心志和情怀。 六、品读陋室,学淡泊 我们再来以舒缓的语调,以闲适的心情,体会作者淡泊的心境与安贫乐道的情怀。 陋室铭教案 篇2教材分析: 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在积累巩固古文言文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品格上的教育。 设计理念: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作者情感倾向,结合个人的认知体验阐发阅读体悟,汲取精神营养。 研究主旨: “建构式”文言文阅读(指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语言规律,归类建构并强化文言认知体系;在文本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文本的整体认识;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中建构起相关的人文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懂课文,理解文言大意,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2、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以及了解“兴”的特点。 3、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发表自己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 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3、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学习,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明确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 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方法 文言文“五读法”:诵读——品读——演读——审读——悟读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小黑板、写有物品名称的纸牌8张 教学过程 一、讲述,走近陋室 给大家讲个有关刘禹锡的小故事吧: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设计意图:讲述故事,营造情境,唤起学生对陋室了解的渴望,激起学生对《陋室铭》及其刘禹锡的探究欲望。) 陋室铭教案 篇3陋室铭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 问题导入法 2、 诵读教学法 3、 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三、诵读课文并翻译 读一读: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翻译全文: 1、 学生合作翻译。 2、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四、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1、 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 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3)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 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人生抱负、志向远大( 板书)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 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五、探究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 陋室铭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 2、掌握本课实词重点语句。 3、能顺畅的翻译课文。 4、能用原文回答问题。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目标2、3、4。 教 具:网络教室。 课 时:1 教 法:小组讨论,自学 教学过程: 一、以《酬乐天扬州席上出逢见赠》导入,学生介绍作者。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 读准字音 2. 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朗读等。 3. 四、学生分小组进入网络完成学习任务。 1、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帘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管弦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2、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3、提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4、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 5、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6、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7、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8、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完成课堂反馈 陋室铭教案 篇5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这篇短文。 2.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了解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1.认识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本文反向立意的写法,从“陋”的反面“不陋”立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重难点 1.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生活情趣。 2.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 背景导入,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朗读中感受欣赏本文的音乐美、节奏美。 在合作中探究“陋室不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背景导入,引发兴趣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散文家、诗人,他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此举气坏了知县,于是知县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环境还不错,刘禹锡没有计较,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看来这篇“名文”是“气”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千古名作。 二、 了解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散文家、诗人,有中唐“诗豪”之称。文学上,前期刘柳(宗元)相知、诗文互递,时称“刘柳”;后与白居易诗文唱和,时称“刘白”。 其诗涉猎题材广泛,所做政治讽刺诗,辛辣尖锐;所作怀古诗,沉郁苍凉,语浅意深;所作仿民歌诗,清新爽朗,别开生面。 三、 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居室主人的生活情趣。 座右铭: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四、 朗读美文,翻译理解 朗读美文 步骤一:学生自读,标注难读的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 步骤二:欣赏名家朗诵,感受本文的音韵美、节奏美。 步骤三:师生齐读,找出韵脚。 翻译理解 步骤一:对照课下注解,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步骤二:两人一组,互译全文。 步骤三: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④何陋之有? 五、 合作探究,品味美文 问题引导 1. 本文题为“陋室铭”,但在结尾作者却说“何陋之有”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语点出“陋室不陋”的原因,这是本文的主旨句,因为主人的品德高尚,因而陋室不陋。 2. 请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主旨句是怎样引出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类比的方法,将山水与陋室相提并论,以“仙、龙”比“德”,以“名、灵”比“馨”,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馨。(请同学们背诵这几句) 3. 既然“惟吾德馨”因而陋室不陋,那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作者美德,衬托陋室不陋的?(小组内合作探究) ----自然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自然环境清幽雅致,令人赏心悦目,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中生活,带来的便是“华屋玉食,锦衣美酒”无法比拟的享受了,即使身居斗室又有何陋可言呢? ----交往人物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时有鸿儒来往,常有高朋谈笑,回避了世俗的人际交往,可以和志同道合者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没有世俗的阿谀奉承,尔虞我诈,即使身处陋室也绝无简陋可言。 ----生活情趣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在室中抚琴弄弦,展卷读经怡然自乐。没有繁弦急管那种嘈杂的声音,没有案卷公文劳损身体,完全是从容自由的,足见其主人的高雅脱俗,陋室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请同学们背诵这几句)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用了什么修辞?哪两个字用的好? ----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上,入”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什么。 5.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不失情感的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即安于贫困,以守道为乐。 6.提到诸葛庐,子云亭作用何在? ----以贤者自况,表达出以他们为榜样的志向与抱负。 7.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有没有直接表现出来? ----没有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陋室的景、人、事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六、 课堂小结 《陋室铭》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在困境中不唉声叹气,不怨天尤人,而是怡然自得的刘禹锡,感悟出刘禹锡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人生的打击未损他的锋芒,不折他的腰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高昂的励志高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彰显出少有的乐观豁达。“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人世的无常。悟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使他变得更加乐观,更加潇洒。 想必同学们也有自警自策的文字常置于桌旁,时刻自勉,请问你们的座右铭是什么?请大声宣读,让大家共勉! 七、 作业设计 1思考:作者怀瑾握瑜,身处陋室而不认为陋,联系自身该怎样看待自身客观条件中的不足? 2背诵默写全文。 八、 板书设计 陋室铭教案 篇6教学目标 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读成颂。 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以前,我想先请大家做一 道选择题。一间王公大厦,装饰华美,金碧辉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须说很多违背良心的话,做许多丧尽天良的事;有一间斗室,非常简陋,但是有青山绿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边。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学生答选后者)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和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选择一样。相信你会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一、 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1、 齐读(.课件2) 2、 听录音范读 3、 引导断句(.课件3) 4、 请同学读 5、 再齐读 6、 跟读录音 二、 解决生字词,疏通大意。(.课件) 三、作者简介,欣赏他的作品。(“陋室”的名字是谁取的?他是何许人也?).课件 四、文体简介(.课件) 五、问题探究: 1、粗课文生,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 “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课件11) 3、 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4、 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呢? 明确:前两句以山水引出陋室,从而写到“惟吾德馨”。 5、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对偶、类比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简介类比与兴的有关知识。(.课件12) 6、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课件13 “苔痕”两句 ——清幽宁静,不染浮华。 环境之雅 到这里来的人多不多?(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写鸿儒是为了说明什么? “谈笑”两句 —— 交往高雅脱俗 交往之雅 朋友来了做些什么?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可以调素琴……劳形”四句——生活情趣高雅 情趣之雅 托物言志:借助某事某物,阐发道理 、抒发感情的一种.写作手法。 7、 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8、 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9、 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0、 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画蛇添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小 结 略。 第二课时 一、 检查旧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陋室铭》,谁能告诉我什么叫做“托物言志”。 以图片引导回忆旧课。(板书) 二、 导入新课 全文结局“何陋之有?”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课件15)”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 品一品,你认为哪一句才是本文的主旨。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课件) 四、文言知识归纳。(.课件16) 五、.总结拓展 为你的家取个好听的名字。 陋室铭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文言词语的积累。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 托物言志的运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经常与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没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老师认为:衣不在好,整洁就成;家不在富,温馨就行。虚荣心是要不得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一下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所表现出的情趣,我们从中或许能领悟出一些道理。 二、 展示预习成果:题解,作者。(关于课文题目,谁来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谁来简介作者呢?) 三、 朗读:自由读---点名读-----范读----齐读(点名读可以简单点评,大家来听一下名家的朗读,注意节奏和铭文的韵味) 四、 交流翻译。(结合课文注释自己译或者与同桌交流,翻译出来后简单评论) 五、 疑难词句。(那么大家还有没有哪些不会的词句呢,出示课件) 六、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同学们已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我们请男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字面上意思理解了并不等于理解了课文,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现在根据老师的问题同学们来思考一下,或者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进一步探讨课文。) 1、本文统领全文表达文章主旨的的名子是哪一句? (从此句话来看,陋室陋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的?各有什么特点? (1)自然环境--------优雅 (2)交往人物---------儒雅 (3)日常生活---------高雅 (各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 “苔……青”:对偶,拟人,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环境的话用一个什么词? “谈……丁”:与刘禹锡交往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鸿儒,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之间的性情互赏,切蹉诗文,诗酒唱和,不只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诗歌遗产,而且传递着不熄的精神薪火。这些人也是雅,是一种儒雅。 “可……形”:作者追求的不是庸俗物质上的享受而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种生活?与庸俗相反的词,什么雅? 那么详细地描写陋室单纯是为了给陋室作铭吗?不是,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的品德,作者很含蓄地将自己的志向情操表达在具体事物上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这里作者托的物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志?(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3、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宝贵,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用山水来引出陋室,用的是类比的手法。类比是将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相似之处。 我们第一课不是用的类比手法,托的物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不甘沉默积极进取的精神。 你还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出此类“类比”吗?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那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七、小结课文。(课文通过山水用类比来引出陋室,点明陋室不陋是因为作者德馨,再通过具体描写陋室的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来突出作者美德,再自比为诸葛亮、扬子云,表明他的志向与抱负) 八、质疑问难。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十、当堂背诵。 十一、课堂小结。从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十二、仿照作者的写法,给自己熟悉的物品写一篇铭,比如桌子铭,铅笔铭,电脑铭。 陋室铭教案 篇8教材分析: 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在积累巩固古文言文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品格上的教育。 设计理念: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作者情感倾向,结合个人的认知体验阐发阅读体悟,汲取精神营养。 知识与技能: 一、读懂课文,理解文言大意, 二、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三、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 四、发表自己的感悟, 五、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以及了解“兴”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一、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二、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三、师生互动,深入分析, 四、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策略: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陋室铭》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考试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看得出大家很开心,不光是因为这位同学读得好,也因为它的内容确实引人发笑,这首“考试铭”只是一种模仿,大家知道是模仿哪首诗的?(生答)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那篇传诵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陋室铭》。 二、听录音 现在请大家先听录音,在听录音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录音里的停顿、字音。好了,来听! 听完录音,大家肯定对题目有些不解。“陋室”当然就不用说了,那“铭”呢?谁来说说什么是“铭”。(生述) 对,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三、录音朗读非常优美,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那我们也试着来读一下课文。(生齐读) 四、个别读 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读,在他读的时候,大家仔细听。第一要注意他的停顿、字音。第二大家要把不懂的都画出来。 (读完之后)评价赏识:他读得字音都很标准,就是停顿出了错。大家知道是哪处么?同学们来指出,总体来说,他读得很好。大家给他鼓鼓掌。 五、讨论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相信大家一定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请大家畅所欲言,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巡视)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一会我再考察大家讨论的结果。 在大家的合作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现在让我们共同了解并掌握它们。 第一、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劳,使……劳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大家解释下这句。注意丝竹,这里代指音乐。 第二、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今常用为:样子。 惟吾德馨馨,美好。今为:芳香。 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指鸿雁,书信。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指管弦乐,这里指声音。今指丝绸和竹子。 第三、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五、韵律 在大家的合作之下,这篇课文已经明朗化了,为了更深入得了解课文,让我们充满感情的再读一次课文。 同学们读的是越来越好了,那么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发现这篇文章在文字上有什么规律吗? 有些字很押韵。能具体找出是哪些字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稍微细心一点的学生应该还注意到,这些字都在第几句的后面?二、四、六句等。也就是说都在偶句的韵脚上押韵,这也是前面我们所讲到的“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韵的。 六、分析课文 我们再来细细分析下课文,我问大家一些问题。 大家说说,这篇铭文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 那大家可以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语言么?是怎么样引出德馨的呢?前两句是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又从哪些方面体现作者的德馨呢? 作者已经从那三方面说明了陋室不陋,又为什么写“南阳……,西蜀……”?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句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会不会重复?与早自习预习过的作者情况相结合考虑。 板书(多媒体显示) 七、小结 作者先用比兴、对偶,引出“陋室不陋”,又从自然环境的优美,往来人物的不俗,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表明“惟吾德馨”,又以“诸葛庐”“子云亭”做类比,暗示陋室不陋,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八、拓展 那么,大家是否同意作者这种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的做法呢?可以各抒己见,如果你是刘禹锡,你在当时被排挤的情况下会怎么做? 九、总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代不同,处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生态度。 十、作业 讨论题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台痕上……环境之雅 山仙 水龙德馨谈笑有……交往之雅南阳、西蜀 (起兴、比喻、对偶)(类比) 可以调……情趣之雅、安贫乐道、不慕荣利 (托物言志)何陋之有? 前后相呼应 陋室铭教案 篇9本课题教时数 1 本教时为第1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读罢此文,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能力 目标 3、认识“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 情感 目标 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是研习本文重点,读完本文后,从中获得的启示 教学用具 教学程序 备注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 我们现在生活在城市中,极目远眺,所见皆是高楼大厦,我们也是所居者之一,如果这时给你一间茅草屋我想恐怕没有哪个同学愿意去居住,可是我们唐朝伟大的文学家刘禹锡却不仅住着陋室,还提出“陋室不陋”的观点,为何呢?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 二、教学过程: (一)介绍相关背景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唐顺宗时,热心帮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郎州司马,后又任连州、郎州、何州等州刺史。在何州有一陋室,此篇《陋室铭》便就此所作。 (二)在学习《马说》时我们了解了“说”这种文体,今天我们再来认识认识“铭”这种文体。“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常常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刻写文字,用来记叙生平、事业、功德,表示纪念,或是记物寓意,表示勉励或警戒之意。 (三)析文 1.师: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2.师: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 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3.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4.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生发言) 6.师: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它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 (引导学生合理想像,充分感受作品气韵)下面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想像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的?(生发言)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生发言)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昏庸皇帝当差去 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师: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生发言) 3.讨论今天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帐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的? 生: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透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生发言) 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生发言) 师:(小结)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 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进入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我至仍在解读它。 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师:(引导)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进行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习,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四)总结: 这篇铭文通过赞扬陋室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作业:背诵课文,课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陋室————德馨————不陋 自然环境(优美) 主人情趣(优雅)雅致澹泊、豁 教学后记 陋室铭教案 篇10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的韵味情调 2、品析作品的思想内容 3、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 我国是礼仪之邦,是诗的国度,诗歌在古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部分诗人也拥有人们的高度赞誉: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诗佛————王维 诗豪————? 诗豪刘禹锡,我国唐代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参与王叔文集团革新运动失败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照惯例,他到和州应该在县衙拥有九间房子,由于县令的刁难,却被安排在城南面江水立的三间房自里,面对滔滔的江水,他诗兴大发,写下“面对大江观百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豪迈诗篇,也因此激怒县令,被迫搬迁到城北仅一间半的小屋。这里环境宜人,他为此写出了“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超俗诗章,又再度激怒了县令,不得不住进仅容一床、一桌、一椅是斗屋陋室。半年三迁居,且越迁越小的窘迫境遇没使他怨天尤人,而是奋笔写下了传世佳作《陋室铭》。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陋室,看看它有什么特别。 二、整体感知 诵读文本,品析音律美。 1、分组诵读,互动正音 ————吾、馨、儒 2、教师范读,注意节奏,并看看每句最后一个字之间有什么共同特点? ————名、灵、馨、青、经、形 ————押韵:每句末尾一个字韵母相同或相近 3、全班齐读,速读成背 三、研读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经过一翻诵读相信同学们对诗豪的“陋室”已有了总体认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 ————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又不陋呢?(原文) ————惟吾德馨 ————山因仙而出名,水因龙而灵气,为此可得出“室因德而馨(芳香、有名),我们也可说“室不在华,有德则馨”(类推出中心)。 3、刚才我们知道了陋室是因为“德”(主人品德高尚)而“馨”(不陋),在文章中“德”“馨”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环境优雅(世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 ————上、入:人格画 ————绿:使台阶碧绿 青:使窗帘青翠 (2)交往文雅 ①、如此优雅的环境里,来的人多吗?来的又是些什么人? ————少(苔痕上阶绿)。 ————是鸿儒(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不是白丁(学识浅薄,品德低下的人)。 ②、从交往中可不可以看出“斯是陋室”的主人是个什么人? ————博学之士,高雅之人。 (3)情趣高雅 置身于优雅之镜,偶尔文雅之士阔论外,简陋陈设的主人干什么、想什么呢? 做 自乐 调(弹奏)素(朴素)琴、阅金经(佛家经典)。 想 超俗 无丝竹(音乐)乱(使……烦乱)耳、无案牍(公文-官职)劳(使……劳费)形(身心)。 4、伫立于草丛之中、布满苔痕、仅容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屋陋室,在“吾”的眼里却显得优雅,再其加交往的高雅、情趣的优雅,以充分地证明了“吾”品德的高尚。为何还写“难言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呢? ————庐(三顾茅庐)草屋 孔明 出名 ————室比庐、亭,自比圣人 从此我们可看出作者给陋室作铭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表达什么情怀? ————陋室——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 ————铭:就是记载,古代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公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篇幅短小、行文用、意蕴深刻。 5、赏析《陋室铭》仿写 ——赏析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帐文凭。 学生铭 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斯是求学,唯苦唯勤,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谈笑添学问,思辩助长进,可以明事理,冶性情,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不为?” ——搜集古代名人的,撰写自己座右铭。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