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一物理必修一课件 |
范文 |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课件 课件是描述如何进行一堂课的教学,通常都是教师书面上的文字,课前备课是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有关键作用,备课的成果表现是形成课件。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课件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课件:《力的合成》 一、 教学内容分析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明确两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等效替代的思想在建立概念、寻求合力与分力关系的过程中被深度应用;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循的法则,而矢量运算贯穿高中物理始终,用“图形”表示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方法。因此,该节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涉及的物理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实验、物理模型、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应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训练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矢量的学习,对“矢量”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然而,脑中根深蒂固的标量运算对学生学习力的合成而言,是一种负迁移,对力进行合成时,照搬标量运算的方法来应付,而矢量运算使用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学生初次学习而言比较抽象,且涉及几何和三角等数学知识,感觉有难度。学生在初中所学的二力平衡为标量代数运算,要想直接过渡到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矢量运算,思维阶梯跨度较大,在认知水平上是一次质的跨越,很难要求学生一次转化完成,这些都给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三、设计思想 依据本校实际教学条件和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实施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由于本节课比较抽象,但实验比较直观,易于得到实验结论,我准备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组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主要教学环节如下表: 环节 内容 作用 一 情景创设 建立共点力、合力与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体验等效替代的思想 二 设问:互成角度的两个分立如何求合力? 提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三 学生探究活动 通过传统实验和DISlab数字实验共同完成 通过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法则 四 实例分析,强化概念 初步应用平行四边形,加深理解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力的合成》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 2.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 3.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含义和使用方法,会用它求两个分力的合力。 过程与方法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力的合成》 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体会逻辑和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研究的乐趣和社会价值。 2.体会科学研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 1.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及其等效替代关系。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过程及其结论。 五、教学用具 1.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细绳套(两根)、弹簧秤(两只)、三角板、铅笔; 2. 计算机、实物展示台等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DIS-lab设备;CAI课件 六、教学流程图(略)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引 入 新 课 由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 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等效替代的思想 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合力和分立 学生活动:两个女同学共同提起水桶和一男同学单独提起水桶。 学生通过观察,学会对信息的分析﹑加工 学 习 相 关 概 念 结合以上实例,提出下面问题 问题1:两位女同学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与男同学一个力的单独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吗?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力的合成》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分析总结:两个女生的作用效果与一个男生的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力是可以等效的。许多这样的实例就表现在我们身边,稍微留心便会发现。 学生学会对信息归纳总结。 在上面列举的实例的基础上,教师给分力与合力﹑力的合成下定义并板书。 1. 分力和合力: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另外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另外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合力和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力的合成》进一步理解“等效替代”思想,为本节实验设计的原理打下基础。 提出问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力的合成》题、猜想与假设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既然合力与分力可以相互替代,那么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数学知识1+1 2是否可用于已知两个分力求其合力呢? 请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老师的猜想:合力等于各分力之和? 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老师的猜想不对,就此反问那你觉得应该是什么关系?你有什么方法推翻我的想法?你的猜想是什么?怎么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力的合成》去验证你的猜想? 敢于猜想和假设, 增强探索意识。 实 验 探 究 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设计该探究实验。 先投影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个)﹑橡皮筋﹑细绳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力的合成》套(两个)﹑铅笔﹑三角板﹑刻度尺﹑图钉(5个)。[来源:Zxxk.Com] 明确探究问题: 1. 如何求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分力的合力 2. 如何求相互垂直的两个分力的合力 3. 如何求互成任意角的两个共点力的合力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课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一、 教材分析 在上一节实验的基础上,分析v-t图像时一条倾斜直线的意义——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后利用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是倾斜直线,进一步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无论时间间隔t大小, 的值都不变,由此导出v = v0 + at,最后通过例题以加深理解,并用“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做变速运动的理解。 二、 教学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图象。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概念和特点。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进行计算。 三、 教学难点 会用 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 四、 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达式 a= 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小车运动的υ-t图象。 设问:小车运动的 υ-t图象是怎样的图线?(让学生画一下) 学生坐标轴画反的要更正,并强调调,纵坐标取速度,横坐标取时间。 υ-t图象是一条直线,速度和时间的这种关系称为线性关系。 设问:在小车运动的υ-t图象上的一个点P(t1,v1)表示什么? 学生画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并能表达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学生回答:t1时刻,小车的速度为v1 。 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补充、修正。 预习检查 情境导入 精讲点拨: 1、匀速直线运动图像 向学生展示一个υ-t图象: 提问:这个υ-t图象有什么特点?它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点? 在各小组陈述的基础上教师请一位同学总结。 2、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 提问:在上节的实验中,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物体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直线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有什么关系?它表示小车在做什么样的运动? 从图可以看出,由于v-t图象是一 条倾斜的直线,速度随着时间逐渐变大,在时间轴上取取两点t1,t2,则t1,t2间的距离表示时间间隔t= t2—t1,t1时刻的速度为 v1, t2 时刻的速度为v2,则v2—v1= v,v即为间间隔t内的'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v与t是什么关系? 知识总结: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提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什么? 展示以下两个v-t图象,请同学们观察,并比较这两个v-t图象。 知识总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 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分小组讨论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 果。 学生回答: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即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v = 0, = 0,所以加速度为零。 分小组讨论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果。 由于v-t图象是一条直线,无论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 的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之比 都是一样的, 表示速度 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所以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的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学生回答:v-t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之比,表示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 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t = 0 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v0。 学生回答:甲乙两个v-t图象表示的运动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但甲图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乙图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发现匀加速直线运动与匀减速直线运动 的不同之处,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 3、匀变速直线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提问:除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外,是否还可以用公式表达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取t=0时为初状态,速度为初速度V0,取t时刻为末状态,速度为末速度V,从初态到末态,时间的变化量为t,则t = t—0,速度的变化量为V,则V = V—V0 提问:能否直接从图线结合数学知识得到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知识总结:匀变速直线 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是V= V0 + a t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V0 + a t可以这样理解: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速度V0,就得到t时刻物体的速度V。 4、例题 例题1、汽车以40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0.6 m/s2的加速度加速,10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加速后经过多长汽车的速度达到80 km/h? 例题2、某汽车在某路面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2,如果必须在2s内停下来,汽车的行驶速度最高不能超过多少?如果汽车以最高允许速度行驶,必须在1.5s内停下来, 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至少多大? 分析:我们研究的是汽车从开始刹车到停止运动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汽车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2。由于是减速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如果设汽车运动的方向为正,则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为负,我们把它记为a = 一6 m/s2。这个过程的t时刻末速度V是0,初速度就是我们所求的最高允许速度,记为V0,它是这题所求的“最高速度”。过程的持续时间为t=2s 学生回答:因为加速度 a = ,所以V =a t V—V0= a t V—V0= a t V= V0 + a t 学生回答:因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v与t是线性关系,或者说v是t的一次函数,应符合y = k x + b 的形式。其中是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b是纵轴上的截距,在数值上等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V0,所以V= V0 + a t 同学们思考3-5分钟, 让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让同学计算。 展示某同学的解题,让其他同学点评。 解:初速度V0= 40 km/h = 11 m/s,加速度a = 0.6 m/s2,时间t=10 s。 10s后的速度为V= V0 + a t = 11 m/s + 0.6 m/s2×10s = 17 m/s = 62 km/h 由V= V0 + a t得 同学们思考3-5分钟, 让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让同学计算。 展示某同学的解题,让其他同学点评。 解:根据V= V0 + a t,有 V0 = V — a t = 0 — (—6m/s2)×2s = 43 km/h 汽车的速度不能超过43 km/h 根据V= V0 + a t,有 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至少9m/s2 注意同一方向上的矢量运算,要先规定正方向,然后确定各物理量的正负(凡与规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同为正,凡与规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反为负。)然后代入V-t的关系式运算。 五、 课堂小结 六、 利用V-t图 象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七、 并进一步利用V-t图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式。 布置作业 (1)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第3 9页,“说一说” (2)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第39页“问题与练习”中的1~4题。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