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语文《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
范文 |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语文《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部编版三年级下语文《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语文《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篇1[教材分析] 《绝句》一诗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清新明丽、生机盎然)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衢道中》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曾几,写了作者(初夏时)行于三衢山道中所见的幽静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愉悦欣喜)的心情。 [教学目标] 1.会认“鸳、鸯”等6个生字,会写“融、燕”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能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识字:引导学生在初读古诗时读准字音,再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或“加一加”等识字方法识记字形,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关于字义,可以采用组词的方式进行理解,还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理解“鸳鸯”和“河豚”。 写字:教学时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书写方法分小组交流书写要点,教师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如“融、燕、崇、溪”等。“融”的左下部分只有一横;“燕”的上面部分是“廿”,第四笔是短横;“崇”的下面部分是“宗”,不要写成“示”;“溪”的右下部分是“大”。教学时可以在课件中用彩色突出这些易写错的部分,加深学生的第一印象。 2.朗读教学 三首古诗朗读起来轻快而愉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景色展开想象,配上合适的音乐,在教师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中,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绝句》一诗的前两句,朗读的速度可以缓慢一点儿;第三句从“融”字开始语调上扬,语速加快,重点落在“燕子”一词上,拉长重读“燕”字,轻读“子”收尾,读出燕子的轻巧灵动;第四句语调轻柔舒缓,读出悠然闲适的感觉。 《惠崇春江晚景》第一句中“竹外桃花”要一气呵成读完,重读“花”字,“三两枝”慢读,读出画面的层次感,体现桃花的错落有致;第二句中“暖”字要拖长,读出温暖的感觉,引出“鸭先知”;第三句,语速加快;第四句语调上扬,节奏放慢,突出“河豚”“欲上”,给人想象的空间。 《三衢道中》第一句重点读好“日日晴”中的两个“日”字,第一个“日”字读得稍长一点儿,稍重一点儿,语调上扬,读出“晴”带来的意外之喜;第三句语速加快,重读“路”字,结尾语调上扬,声音延长,读出意犹未尽而充满期待的感觉。 3.语言运用 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先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插图自主理解有难度的词语,并将主要景物串联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再引导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想到的景象。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减”1个生字,会写“梅、溪、泛、减”4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认识三衢山,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三衢山风光图片。 宋代诗人曾几在游览三衢山后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三衢道中》。 (2)板书诗题,读好诗题。 【设计意图】欣赏三衢山风景,初步感知三衢山之美,为下面学习古诗做铺垫,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诗,学生评价朗读效果,教师点拨易读错的生字。 (3)教师范读,读出节奏。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完成自学,结合教师范读,学生可以从读正确变为读出节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多次与生字见面,在读中反复识字。 板块二 走进古诗,寻“三衢”美景 1.课件出示思考提示。 课件出示: r诗人是什么时候游三衢山的?他沿途看到了什么?在课本上用“”画出来。 r请画出诗人游玩的路线。 r诗人游三衢山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1)游玩的时间。 ①诗人是什么时候游三衢山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梅子黄时”是指什么时候?拓展诗句,理解“梅子黄时”。 课件出示: r三旬已过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苏轼《舶趠风》 r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师:“梅子黄时”本是多雨的季节,可是诗人出行正好碰到了——日日晴。 (2)游玩的路线。 ①展示学生画的游玩的路线。 ②结合诗句“小溪泛尽却山行”判断路线是否正确。 师:“泛”和“尽”分别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借助课文注释,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从诗中找出游玩的时间并画出游玩的路线,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的意思,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板块三 再读古诗,品“游三衢”之情 1.借助插图,想象画面。 (1)图文结合,想象美景。 ①边读古诗边看插图,说说诗人在游玩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理解“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②补白想象画面。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诗人在游玩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 (2)运用关联词说话。 你能用一组关联词把这两句诗连成一句话,展示诗人游玩中看到的美景吗?(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不但)绿阴不减来时路,(而且)添得黄鹂四五声。 2.想美景,品诗情。 (1)感受诗人的心情。 师:如果你是诗人,欣赏了这样的美景,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师:整首诗表现出了诗人喜悦的心情,我们应该怎样读出这种心情呢? (3)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落实语言文字运用,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游玩之景的美,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 板块四 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梅、溪、泛、减”4个字。 (1)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记:梅、溪、泛、减。 (2)熟字比较法识记:梅—每;泛—眨;减—喊。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讨论。 3.教师示范重点字的书写笔顺及笔画。提醒学生注意:“梅”的右下部分“母”的笔顺;“溪”的右下部分是“大”,用红色标注。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5.写字展评。 【设计意图】对于写字教学,三年级依然要高度重视,本课中“梅”“溪”是难写的字,所以要重点指导。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鸳、鸯、惠、崇、豚”5个生字,会写“融、燕、鸳、鸯、惠、崇、芦、芽”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诗人的情感。背诵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揭示诗题 1.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宋代诗人曾几的《三衢道中》,现在一起来背一背。 (2)巩固方法:(师)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总结的学习写景诗的方法? 2.板书诗题。 (1)师:我们将用上节课学到的方法一起来学习新的两首诗。(板书:绝句惠崇春江晚景) (2)指导书写“惠、崇”二字。 惠:“日”扁宽,横画等距,横上一点不要忘记。崇:上面是山字头。 (3)读懂诗题: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题。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学法对于后面的学习很重要,“惠、崇”二字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板书诗题,随机指导写字,为后面的写字做铺垫。 板块二 感受节奏,感知诗意 1.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诗,学生评价朗读效果,教师点拨易读错的字。 (3)教师范读,读出节奏。 (4)全班齐读。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把不懂的字词圈画出来。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哪里有疑惑。学生通过注释、插图等方式先行解决容易懂的内容,难点由教师点拨。重点理解“迟日”“泥融”“鸳鸯”“欲”等字词。通过偏旁猜认“蒌蒿”“芦芽”两种植物。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反复地读也有利于学生背诵。 板块三 自主合作,想象画面 1.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清单。(课件出示学习清单) 2.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清单。 (1)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解说学习清单。 (2)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利用上节课学到的方法,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清单。学习清单意在训练学生抓住主要事物及几个基本要素说清诗意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清单的使用也能大大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板块四 品读诗句,悟意明情 1.品味《绝句》中的色与味。 (1)师:同学们的展示,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日风景图。这首诗,不仅有美丽的景,还有好闻的气味呢!你发现了吗?(春风花草香)谁想来读读这花香扑鼻而来的句子?(指名读) (2)师:看到优美的风景,闻着扑鼻的花香,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全班齐读) (3)补充新燕衔泥筑巢的知识。(教师补充)燕子在忙碌地筑巢时,鸳鸯在做什么呢?为什么它们睡得这样香? (4)想象体验。 师:看着这样的春景,诗人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5)试背古诗。 师:是的,这样又香又美又温暖的春天,怎能让人不爱呢?让我们带着对春天的热爱,结合你们的学习清单,一起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诗吧! 2.感受《惠崇春江晚景》的灵动鲜活。 (1)师:刚刚我们领略了杜甫笔下的春日美景,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苏轼笔下美景中的植物吧! ①诗中写了哪几种植物?指名回答。(竹、桃花、蒌蒿、芦芽) ②师:引导学生体会“满地”“短”的含义和意境,感受春天植物的生机勃勃。 ③师:这样生机勃勃的春天,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 (2)师:动物们也闲不住了,你看课文的插图,鸭子在水里干什么呢?(课件出示句式“有的……有的……还有的……”) 指名学生根据课本插图造句。 (3)师:老师有个问题,这四句诗写的景都是诗人看到的吗?(结合“欲”字的解释,明确第四句诗是诗人的想象之景) (4)师:看到这样生机勃勃的植物和活泼快乐的小动物们,诗人会想些什么呢?(请学生说一说) (5)师: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 【设计意图】在学习清单中完成对古诗的普遍性学习后,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个性化学习。感受不同古诗的韵味。通过多次引读,感受诗人的情感。 板块五 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课件出示生字:融、燕、鸳、鸯、惠、崇、芦、芽) (1)形声字识记:央、鸟—鸯。 (2)图片识记:燕子、鸳鸯、芦芽。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讨论。 3.教师示范重点字的笔顺及笔画。提醒学生注意:“燕”是上中下结构,上面部分是“廿”;“鸳、鸯”是上下结构,“鸳”的左上部分是“夕”。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5.写字展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三首古诗,教学中始终把握“以生为本”的主导思想,但三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概括能力弱,理解古诗的意思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以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展开学习,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复诵读中把古诗读通读懂,理解、感悟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尽量避免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本着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读的过程中注重读的层次:先读正确,再读出节奏,然后读出意境,读出韵味。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感受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在静态画面中抓住“动”的生物,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不断受到熏陶,培养他们的语感。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语文《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篇2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3个生字,理解字义,正确认读课文中“耘田”“绩麻”词语,掌握“供”这个多音字,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等活动,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认“昼,耘”两个生字。掌握“供”这个多音字,理解诗词大意。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语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发现古诗词的美。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小导游”导入,激发兴趣 1.趣味导入 师:身处童年的我们,身上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有趣的故事,比如偷用妈妈的化妆品等等 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儿时的快乐。那么你们猜猜古代儿童的童年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预设: 生1:农作 生2:放风筝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猜想,那么就请我们的小导游——范成大来带领我们去了解一下吧! 2.了解作者 师:在小导游带领我们之前,我们先把小导游的身份揭示一下 作者:范成大 字致能,号: 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 (先请学生回答,后揭示)出生地: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地位:南宋四大诗人之一,分别是杨万里、陆游、尤袤(mào) 也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师:) 师:好,我们已经知道“小导游”的信息了,我们的小导游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的作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儿童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ー)通过学习,了解发生在古代儿童身上的趣事。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ー)。借助拼音学会 生字,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把诗句读通顺。 2.教师诵读,学生标记不认识生字的字音。 师:听到同学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老师也不禁被你们感染了,现在老师朗读这首古诗,同学们就标识自己不会的字音。 注意读准“昼zhòu、耘yún、解jiě、耕gēng、傍bàng”的读音。 指导读准多音字 “供”([gòng]作动词时(四声)——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供应、供求、供需、提供、供不应求。[gōng]作名词时(一声)奉献:供养、供献、供奉、供佛、上供: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招供、口供、供状、供认、供词。)——在诗中读四声。 3.自主探究 师:课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我们已经解决了,那么现在我们一起穿越千年去浏览田园风光,同时去看看古代儿童的童年乐趣。 师:同学们,你们可以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和文中的图片。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在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2分钟) 抽生: 生1:农作 生2:当家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教师讲解 师:同学们都理解得很棒,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进入这首诗,看一下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 读题解说: ①诗题讲解 教师范读课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师:有同学可以告诉老师,这里的四时是什么意思呢? 抽生 师:有同学答对了,四时——表示的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农民们一年四季都在勤劳的劳动着。 师:那杂兴呢? 抽生回答一下,也可以积极发言 杂兴——在四个季节当中会有不同的兴致。各种兴致 师:同学们看一下这首诗是其中的第几首啊?有人知道一共有多少首诗吗? 师:没错,一共有60首诗,而这首诗其中的第31首。 ②逐字讲解 先读第一句诗 师:在第一句帮我找出两个字。这两个字呢是指示时间的关键字。——昼夜 (提醒学生做笔记。)记得把这个两个字圈出来 一一解释(可看注释) 昼:白昼。耘田:在田间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搓麻绳) ③翻译句子 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 村庄儿女各当家。(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④出示填空题考学生。 白天(在田间锄草)夜晚(把麻搓成线) 师:老师这里有一道题,哪位同学要来回答这个问题呢?答对了就有小星星奖励。 ⑤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说的好的,便有星星。) (四)小小总结家(赢星活动)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的一部分,那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下面我们进入我们小小总结家环节来说一下自己的收获。 生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注意读准“昼、耘、解、耕、傍”的读音。 生2:“供”([gòng](四声)作动词时——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供应、供求、供需、提供、供不应求。[gōng](一声)做名词时——奉献:供养、供献、供奉、供佛、上供: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招供、口供、供状、供认、供词。)在诗中读四声。 生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会翻译了第一句的古诗意思。 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 村庄儿女各当家。(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生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诗人范成大的生活经历是比较艰苦的,但是他最后还是成功了,所以我要学习他那种刻苦的'精神。 生5: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南宋四大诗人分别是,杨万里、陆游、尤袤(mào) 也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2.师小结:我们的同学们都总结的很棒,下面我把小星星送给我们这四位同学。特别是我们第一次为同学总结的很好,这一点我们其他同学都没有想到范成大他的生活虽然很艰苦,但是他最后还是成功了。 作业 1.将课文中的生字词抄写一遍 2.翻译后句诗 板书设计 昼耘田 农事繁忙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语文《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篇3教材分析: 这三首古诗,分别写了春天和夏天的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游园不值是宋朝诗人叶绍翁的作品。写诗人去友人园中观赏春色,主人不在,但看见一枝红杏伸出墙来,想像满园春色感到快慰。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诗人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西湖的景色。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写了诗人可能与友人林子方夜宿净慈寺,于是再次放眼饱览西湖美景。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应怜、小扣、潋滟、空蒙、相宜、毕竟、映日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表达。 二、能力训练点: 1、初步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2、指导学生想像诗中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休验诗意及古诗的节奏、韵律。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以前同学们读过不少古诗,我们课本中的古诗大多写景抒情的,今天,我们再学习三首。 板书:古诗三首 二、指导自学 学习《游园不值》 1、了解作者,让学生说。 (叶绍翁,南宋处州龙泉人,是位很有名的大诗人。有的资料说他流落江湖,浪迹荒村,无官无职,了解农村的生活,擅长写七言绝句。 2、学生自学古诗。 3、教师点拔: a、弄清古今词意的不同。(让学生说,然后教师补充) 游,游玩。不值,没有遇到。怜,爱惜。扉,柴门。应,大概。 b、调整词序。 应怜屐齿印苍苔调换为应怜苍苔屐齿印。 c、补充主语。 4、品读: a、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b、想像意境,体验情感。 要点:一切美好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关不住的。 c、有感情地朗读。 三、巩固练习。 这首诗先写做了什么?后写看见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总结学习《游园不值》的方法: 1、你是怎样学习古诗《游园不值》的? 2、学习方法:想像意境,体验情感;有语气地读,表达自己的情感;自我感悟、体验,同学间讨论交流。 3、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首、第三首古诗。 二、点拔、提示参考 1、介绍作者: 苏轼,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杨万里,南宋时期江西吉水人。 2、解释字词句。 饮,饮酒。潋滟,小波荡漾的样子。空蒙,水气迷蒙。 欲,想要。 宜,好的。毕竟,到底。接天,一望无际。别样,特别。映日,在阳光的映照下。 3、品读。 a、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b、想像意境,体验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抓住了西湖“水光”与“天色”在晴天和雨天时的不同景象进行了形象地描绘。读后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诱人的西湖美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此诗与众不同,上联抒情,下联写景。诗中描写的正是六月,正是莲藕花叶的极盛期。因此触目皆是荷叶,一碧万倾。 4、有感情地朗读。 三、.总结: 这三首诗分别描写了季节的景物?表达的共同感情是什么?读要体现出什么感受? 四、巩固练习: 根据诗句画景物: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可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语文《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篇4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了解《长歌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古诗三首》诵读动画,导入新课。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读通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对照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标出不懂的地方。 3.小组内简单交流。 三、学习《长歌行》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哪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背诵《长歌行》。 附板书: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和《出塞》,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长歌行》。 2.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3.教师演示诵读动画。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录音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 五、练习背诵 六、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2.向别人讲述《七步诗》的有关故事。 附: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