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5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 朗读课文,归纳要点,把握文章,训练学生 概括理解能力。 ⑵ 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 ⑴ 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⑵ 体会本文生动描写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珍爱动物的情感,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1、理解说明对象和特点; 2、理解作者的情怀; 【教学难点】 对文中一些表意含蓄的句子的理解感悟。 【教学方法】 1、读、悟、赏教学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图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面前,就宣告春天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聚会,寂寞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美国著名论理学家利奥彼德对大雁情有独衷,他把大雁看作与自己平等的生命,看作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宇宙之美的展示者,他怀着对大雁喜爱、欣赏的心情,观察大雁的种钟活动情景。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大雁的世界。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文章大意: 1、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感受文章主旨。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2、领悟文章的主旨: 明确:作者从大雁身上感受到了善性、友情、亲情、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三、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探究思考: 1、作者笔下的大雁有那些特点? 2、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3、朗读下面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⑴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到了。 ⑵ 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明确: 1、⑴ 来的季节是三月天 ⑵ 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⑶ 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鸣叫 ⑷ 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 ⑸ 爱觅食玉米粒 ⑹ 常六只列队飞 2、作者使用了打比方、拟人等说明方法,使文章充满生动性、趣味性。例如;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的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就成了曲线。 又如:第一群大雁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3 、⑴ 这一句写出了大雁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她是春天的使者。 ⑵ 这一句表达了人们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 小结: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章字里行间注满了爱鸟之情。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佩,对大雁的种种叫声由衷喜爱,有时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饱含爱意。 四、赏析课文,深刻领悟 品味文章的形象性。让学生再找几个拟人句,进一步体会其 特点。明确: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如春雁的来时的低语,觅食前后的鸣叫,返回后的论述,晚上大雁的集会等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五、学生质疑问题,合作研讨,释疑存疑 学生选取语段阅读,提出一个最急于解决的问题,大家讨论作答。 六、拓展训练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雁的诗句。 如: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七、课堂小结 《大雁归来》为我们唱响了一曲田园牧歌,引人向往,发人深省,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曾几何时,我们远离了自然,躲在了水泥钢筋作成的阁楼里,生活简化的只剩下自己,环境浓缩得只剩下公园,一切纯朴的本质的自然的东西,从我们的视野中悄然离去。感谢利奥彼德,他让我们明白了:热爱自然,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我们要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最恰当的定位。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阅读《大自然警钟常鸣》一文,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板书设计】 大雁归来 知识性 保护动物 大雁归来 抒情性 和谐共处 趣味性 热爱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是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进行分类的,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应。 [板书] 第二节 离子反应 [设问]①根据初三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 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③它们电离过程可用什么式子表示? 分析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练习] 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 属于电解质的是: HCl气体、 Ca(OH)2 固体 、KNO3固体 、CO2 、Hg 、 NH3 、KOH溶液 、金刚石 、石墨 、蔗糖、酒精、硫、铝 由上答案分析出非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学生讨论出答案后,师生共同小结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板书](1)电解质、非电解质应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如:碳酸钙虽然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但在熔融状态下导电,因此它是电解质。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不能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导电。如:CO2、SO2溶于水能导电,是由于它们与水反应生成的H2CO3、H2SO3能导电,所以CO2、SO2不是电解质。 (4)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AgCl等,由于它们溶解度太小,测不出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是电解质。 (5)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等是非电解质。 [设问] 电解质为什么能导电? [板书]二、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及导电能力 1、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 (引到学生回忆初中所讲的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能导电的原因) [学生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当与直流电源接通后,离子发生了定向移动并在两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电流。 [设问] 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 P14实验1-1 让学生观察,讨论五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板书]2、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 [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 [分析总结]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的多少(离子的浓度大小)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当溶液的体积、浓度以及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单位体积内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从这些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在水中溶解时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三、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比如: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之后对强、弱电解质进行进一步比较,并完成下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电离程度 全部 部分 溶液中溶质离子 水合离子 分子、水合离子 同条件下的导电性 强 弱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 某些共价化合物 物质类型 大多数盐、强酸、强碱 弱酸、弱碱、水 强调:(1)典型的强、弱电解质要熟记。 (2)BaSO4、AgCl 等难溶于水,熔化或熔于水的部分是全部电离的,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 (3)强、弱电解质的根本区别是全部电离还是部分电离,而不是通过熔液的导电性强弱来确定。 [板书] 3、电解质熔液的电离 [设问]请写出HCl、KCl、Al2(SO4)3 、BaCl2 、NaHSO4 、NaHCO3在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 HCl=H++Cl- KCl=K++Cl- Al2(SO4)3=2Al3++3SO42- BaCl2=Ba2++2Cl- NaHSO4=Na++H++SO42- NaHCO3=Na++HCO3- 强调:HCO3-、SO42-、OH-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总结] 强酸:如HCl、H2SO4、HNO3 强 电 解 质 强碱:如KOH、NaOH、Ba(OH)2 电 (全部电离) 大多数盐:如:NaCl、AgNO3 解 弱 电 解 质 弱酸:如H2S、H2SO3、CH3COOH 质 (部分电离) 弱碱:如NH3 H2O、Cu(OH)2 水:H2O [布置作业] P18习题一、1 习题四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目标 1、能给4个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能正确用字,减少别字。 3、知道一词多义现象,并能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判别词义。 4、能把表示“一定”意思的肯定句,改写成“非……不可”的双重否定句式。 5、能把句子中残缺的部分补充完整。 6、能用摘录法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改写句子,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确定词义。 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题,整体感知。 二、指导第一题。 1、读准每个字的两种读音。 2、口头组词交流。 3、比较归纳,掌握规律。 di:箭靶的中心 she:多用于长条形的东西断了 的 折 di:真实、实在 zhe:一般常用于东西弄断或弯曲 san:由聚集而分散 juan: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或圆筒形的东西 散 卷 san:没有约束或零碎不集中 juan:常指卷子 4、书面组词。 三、指导第二题。 1、自由书空,想想每个字容易写错的地方。 2、指名逐一板演,强调易错处。 3、认真抄写。 四、指导第三题。 1、学生自改别字。 2、交流,订正。 3、比较组词,加深印象。 五、指导第四题。 1、自己读句子,想想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有什么不同。 2、交流讨论。 骄傲:(1)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2)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 生气:(1)因为不合心意而不愉快。(2)生命力,活力。 自然:(1)不勉强,不呆板。(2)表示理所当然。 3、小结: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要根据语言环境正确理解。 第2课时 一、引入。 二、指导第五题。 1、分析例句。 (1)自由读,想想两句话的意思。 (2)比较异同。两句话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表达的句式不同,原句的“一定”换上“非……不可”,在语气上更肯定。 2、试改第1句。交流。 3、独立练习第2句。 三、指导第六题。 1、回忆一个完整的句子至少要有哪几部分。 2、判断每句话缺少了什么。 3、补充缺少部分,注意加上标点。 4、交流纠错。 四、指导第七题。 1、自由读,思考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2、想想:概括这段大意,可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用摘录法,因为有概括性的句字)。 3、划出概括性的句子并加以整理摘录。 五、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4一、目标点击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曹雪芹其人及其生平思想,高三语文 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 2.了解《红楼梦》有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3.了解宝玉、王熙凤、香菱、晴雯等人物性格。 (二)能力目标 1.学习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2.阅读有关章节,力求较好地欣赏《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 二、要点回放 1.《红楼梦》有关章节的思想内容。 (1)《诉肺腑》 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故事情节的主线。本文通过宝黛倾诉肺腑,吐露心声,表明他们的爱情已经成熟。 (2)《宝玉挨打》 所写的是《红楼梦》中的著名事件之一,突出表现了贾政与宝玉父子两代的思想冲突,明确展示男主人公的叛逆性格。 (3)《香菱学诗》 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这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香菱。 (4)《抄检大观园》 王夫人因下人在大观园里拾到一个绣春囊而大发雷霆,质问凤姐,风姐说出理由排除自己的干系,刑夫人的仆人王善保家的进谗言,提议夜里到大观园各处一一抄检,通过描写一系列活动,表现了复杂的矛盾冲突,逆造了王熙风、晴雯、探春等几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抄检大观园是贾府内部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是贾府由盛而衰的一个征兆。 2.分析有关章节中的人物形象 贾政:惧怕忠顺府,听信谗言,易于动怒,笞子时下手不知轻重,性格正统顽固。 贾宝玉:言谈机敏,不善应酬,矢志不移,性情温润,善体贴少女,思想叛逆。 王夫人:善用心机,以退为进。 王熙凤:指挥若定,管家风范。 林黛玉: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同时又热情实在,富于同情心,不虚伪,不做作。 晴雯:身份低微但性格坚毅,不甘心庸俗的现状,而发愤自强的女性形象,执着精诚,虚心求教,努力追求,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3.领会所选章节的基本手法 《诉肺腑》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表现人物性格是其突出特点。 《宝玉挨打》情节听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香菱学诗》笔墨饱蘸深情,人物栩栩如生,人情味很浓,立意新颖,章法新巧。 《抄检大观园》情节颇为曲折矛盾复杂。 三、方法指津 本单元学习节选自《红楼梦》的四篇课文。学习这四篇课文,要投入感情,展开想象,走进《红楼梦》的艺术世界;又要“跳出来”,客观地评析它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高三语文 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尤其要注意学习它的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同时,阅读《语文读本》中所选的《红楼梦》有关的章节,最好课外阅读《红楼梦》全书,力求较好地欣赏这部伟大作品。 四、考点例析 [考点]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分析]此题重点是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客观世界中的一切具体的物象一旦进入诗中,便成为具有强烈感情色彩乃至具有深邃思想的诗的意象,这种现象,在美学理论中称之为移情作用。一种深入人心的意象一旦形成,它甚至可以世代袭下去成为一个民族的某种心理象征。自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被作为一种惜别的象征之后,“折柳”便成为人们送别亲友的感情表达方式。自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对美好的比喻之后,“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继而流行,“桃花”就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总是重复某种意象的蕴涵,必造成阅读者的反感,聪明的诗人总是在寻找着表达的新意,所以杨柳、桃花在不同的诗篇里呈现出各异的内涵。例如,杨柳可以是依依惜别的感情寄托,但也可以因其报春的特征而勾引起少妇的闺思,甚至还能从它随风摆动的形象发现某些与人格精神有关的蕴涵。桃花可以是美色的表征,也可暗喻夕阳或鲜血。所以诗的意象中虽然有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自在的物象,但是它们的内涵和指向则不应受到限制和定位。 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闻”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因“折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以古代离别往往从路边折柳枝送别来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所以“折柳”寄托着惜别怀远之意。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可见是有根据的评价。但鉴赏诗歌见仁见智是正常现象,因此命题者没有把这种评价绝对化,而是认为是否同意“关键”之说,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考虑给分。这种主观性命题,更符合鉴赏的原则。 五、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波澜,亦即情节波澜,它是小说的纵向运动。对小说结构的考察,亦应包括对情节波澜的考察。 总的说来,《红楼梦》的情节推进并非大波大澜、大起大落,不给人以大惊大喜的审美感受。从题材角度看,《红楼梦》是一部家庭琐事小说,从风格上看,它又是一部“不敢稍加穿凿”的大写实小说,这决定了《红楼梦》的波澜不惊。小说情节波澜的基本面貌如此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教案《五年级数学《旋转》教学设计》。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5.课内练习:第6页2题。第9页4题、 三、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旋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